2025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 實現安全、永續與共榮
記者郭曉蓓/臺北報導
海洋委員會今(25)日舉辦「2025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發布會,這份由海洋相關部會經過1年多研商完成的藍圖,以「韌性」為核心,提出「安全海洋」、「永續海洋」、「共榮海洋」3大政策目標,共計66項策略與253項措施,包括運用新興科技提升國安與威懾防衛能力、強化海上災防韌性等,期望引領臺灣邁向高度韌性的海洋國家。
發布儀式由副總統蕭美琴、海委會主委管碧玲、運動部長李洋等人共同啟動,象徵全民攜手邁向韌性海洋。發布儀式中,海委會回顧2020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執行迄今的具體進展。政府投入超過1千億元新臺幣,推動177項重點工作,相關成果顯示海洋政策已為臺灣的安全、經濟與環境帶來實質貢獻。例如,新建95艘海巡艦艇;達成「違法抽砂船清零」目標;修正或通過《海洋污染防治法》、《海洋保育法》與《海洋產業發展條例》;藍色產業產值提升至新臺幣1.2兆元,占我國GDP的5.4%,並提供逾百萬人的就業機會。
海委會指出,臺灣過去一直面臨幾項與日俱增的重大海洋挑戰,包括願景與資源的落差、跨部會協調的挑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角力、中共灰色侵擾等地緣政治的壓力。為因應這些挑戰,2025年海洋白皮書揭示的藍圖展現高度的前瞻性與全面性,不僅涵蓋法制、科技、產業與保育,更把臺灣定位為國際海洋秩序中積極的參與者。白皮書有66項策略與253項措施,由19個部會共同推動,讓方向能夠落實到具體行動,以實現「安全」、「永續」及「共榮」3大目標。
海委會進一步表示,未來守護海疆安全將從「肉身肉眼」轉型到智慧化科技監控,投資研發包括新一代巡防艦艇、無人載具、立體化監偵能量以及人工智慧導入,為海巡與國防提供更有效的支撐。另透過海洋空間規劃,讓離岸風電、永續漁業、航運交通、海洋遊憩等多元海洋利用行為能夠公平、有序共存,化解衝突,創造多贏。
海委會說,選在聯合國大會通過《2030永續發展議程》10週年的今天,又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國家管轄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及永續利用協定」將於2026年生效前的關鍵時刻,正式公布新版的白皮書,凸顯臺灣善盡「全球民主社群與海洋國家關鍵一員」的責任。
蕭副總統表示,總統賴清德提出「競逐太空,探索海洋」願景,海洋與太空看似遙遠,實際上卻緊密相連。藉由衛星技術便可即時掌握船舶動態、海況與氣象。太空科技突破了我們的視線限制,將海洋安全、資源管理與環境生態監控串接成智慧網絡。海洋與太空,不再是兩個孤立的世界,而是共同守護地球的重要夥伴。
為實現2025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的政策宣示,蕭副總統表示,近期立法院即將審議國土安全韌性特別預算,其中就有包含海委會的迫切需求,期盼朝野各界能夠支持,共同為臺灣的長遠安全與發展努力。此外,海洋政策並非海委會會一個部會的責任,體育、經濟、農業、交通、科研、保育等相關部會與民間夥伴,都是國家海洋政策的一份子,希望各部會攜手合作,將白皮書的理念落實在每一個具體的行動中,讓臺灣在全世界海洋參與中展現責任、價值與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