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及早搶救軟骨逆轉膝關節退化! 軟骨重建可望恢復膝力

NOW健康

更新於 10月31日02:41 • 發布於 10月31日02:00 • 楊芷晴 報導

【NOW健康 楊芷晴/高雄報導】膝關節所承載的負荷量是體重的數倍,體重過重或老化都會加速膝蓋軟骨的磨耗;此外,創傷性關節炎也可能造成軟骨破壞的嚴重後遺症,影響生活品質。骨科醫師評估,若膝關節尚未過度變形,且保守治療(如藥物、復健)無效時,建議可考慮膝關節鏡軟骨重建手術。此手術能及早搶救軟骨,逆轉膝關節退化,避免最終必須置換人工關節的命運。

哪些族群適合選擇膝關節鏡軟骨重建手術? 臨床上常見兩類患者

重仁骨科醫院院長梁峻銘醫師指出,膝關節鏡軟骨重建手術是一種充滿技巧、精確且精緻化的術式。臨床上,有兩大類族群適合選擇此手術來治療膝關節的問題。

▸第一類:退化型關節炎的分級介於第2至第3級之間、年齡未滿75歲、下肢往內彎或外翻應小於5度以內(如果是O型腿、X型腿就不適合),且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小於32的患者。基本上透過軟骨重建手術,可達到延長膝關節使用的目標。

▸第二類:是因車禍或外傷導致膝關節、小腿脛骨和大腿股骨斷裂受傷的創傷性關節炎,在急救創傷術後,可能導致慢性創傷性變化,若是30多歲的創傷病患,不到老年恐面臨人工關節置換,此時可以提早評估是否進行軟骨重建,找回膝關節的健康力。但如果是因免疫系統疾病引起的風溼性或乾癬性的關節炎,就不適合進行軟骨重建手術。

梁峻銘醫師表示,傳統軟骨重建手術是在軟骨上方打洞,讓幹細胞流出進入受損區域促進軟骨生長,但成效有限。台灣目前做的膝關節鏡軟骨重建手術是透過2個微創傷口,以內視鏡深入,將沒有承受重量的軟骨剝離摘取出,用特殊酵素和離心方式萃取出自體軟骨的幹細胞,經過3至6個月時間培養生長,最後將其置放在體內,重新種植到軟骨破損部位,能針對病灶精準治療。手術過程包括內視鏡探查、清理和種植載體,約1小時即可完成,翌日可下床。因為是自體軟骨移植,不會產生排斥反應,相對安全。

膝關節軟骨重建新希望! 醫揭自體軟骨移植重建術成功率逾9成

梁峻銘醫師不諱言,一次性自體軟骨移植重建的專精手術可說是台灣的驕傲,對患者來說也是一大福音。至於另外一種軟骨重建術式,則是在破損的軟骨上打洞,將玻尿酸墊片置其上方,捕捉溢出的幹細胞。此重建術是在受損的軟骨區域進行骨髓刺激(在骨面打小孔),讓身體自然產生的修復因子與血液滲出。再在表面放置玻尿酸墊片作為保護與生物支撐環境,協助形成新的修復性軟骨組織,以改善軟骨缺損帶來的不適,此手術方式在歐洲較為常見。

梁峻銘醫師分析,多數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以內側關節破損居多,創傷性關節炎則須視受損部位及嚴重程度而定,在進行軟骨重建手術前,會先藉由X光評估膝關節彎曲和壓縮角度是否過大,再透過核磁共振來確定是否為軟骨破損導致的疼痛,年齡75歲以內,無自體免疫疾病等,來評估是否適合介入此手術。

原則上,如果蹲下來會疼痛、上下樓梯卡卡不適、日常走路感到疼痛,也會綜合評估患者本身的疼痛感受,假設患者抱怨走路疼痛的疼痛指數已超過10分之6,也是納入手術考量的重要評估之一。

但如果退化性關節炎的分期在第3期後段到第4期的末期階段,基本上無法進行軟骨重建手術。梁峻銘醫師舉例,一名52歲的創傷性關節炎患者半年前來看診,當時屬於第3期前期,可望藉由軟骨重建改善,考慮近半年再回診,病灶已進展到第3期後期,再加上體重仍在100公斤左右,此時只能建議考慮半人工關節手術來治療。

梁峻銘醫師說明,目前台灣執行膝關節自體軟骨移植已累積約2千多例,統計成功率高達9成以上,前提是必須符合適合手術的條件才能進行。術後半年持續追蹤軟骨再生狀態,會透過影像輔助觀察膝關節彎曲度是否趨向正常,合併患者本身疼痛減緩的舒服感受,多數患者會描述活動從初期受限,逐漸變得靈活順暢,疼痛指數甚至降至1或2,代表軟骨順利生長,實際生活品質也因此獲得大幅改善。

膝關節軟骨重建術後復原關鍵 術前肌力訓練與術後飲食是重點

梁峻銘醫師進一步強調,膝關節軟骨重建術後須進行復健計畫,術後初期1個半月至2個月須戴關節支架幫助軟骨順利生長,每週逐漸增加活動度,如第1週活動30度,接下來每週增加15到20度,避免開刀後關節僵化,也才能早日脫離支架輔助;中後期主要必須加強肌耐力提升,如股四頭肌的訓練,有助於加快復原速度。

梁峻銘醫師特別提到,術前的1個月到術後3個月,是影響術後復原、軟骨新生的重點期。若要避免術後肌力退化,術前介入肌力訓練具有關鍵影響。建議患者術前在症狀能承受範圍內加強肌力訓練,強健肌肉預防退化,形同術前先儲備好戰備能力,以便術後能順利下床,輕鬆走過復原期。

另外,梁峻銘醫師也分享日前從羅馬參加關節醫學研討會返台的心得,國外目前最新的觀念認為開完刀後應積極補充胺基酸、控制水腫,以及阻止腸道菌可能導致身體慢性發炎反應。

梁峻銘醫師在2018年進修功能醫學時,就了解到「吃錯誤的東西,會造成身體不正常的發炎反應」。此次國外交流更發現,吃錯食物也會拖慢或影響術後復原速度。因此也積極將這些觀念納入患者術後的修復計畫之中,建議術後應避免食用會導致過敏或身體發炎的食物。

不過,由於每位患者的過敏原以及引發身體發炎反應的食物不同,若能確知過敏原禁食,或者可透過抽血檢測結果,避開這些致敏或引起發炎的食物,使身體減少發炎反應,更有益於軟骨順利生長。梁峻銘醫師認為,促進患者健康是醫師的責任,外科醫師不是只有開刀,在外科治療的前後,都必須告知患者應注意的環節。

因應膝關節軟骨重建手術價格不斐,術前須多方審慎評估再執行。梁峻銘醫師提醒,「減重」不僅能降低膝蓋承受的力量,也能提高軟骨重建手術的成功率,平日若要進行深蹲、重訓,建議經過專業健身教練指導,或專業物理治療師協助,以保護軟骨不受到傷害。

值得提醒的是,膝關節鏡軟骨重建雖不是萬靈丹,卻是介於保守與人工關節間的關鍵選擇。把握適應症,結合精準術式、自律減重、術前肌力與術後循序復健,並與專科團隊密切追蹤,依回饋調整訓練強度。再配合營養與發炎管理,多數人可減痛、延緩退化、延後置換時機,重新邁出穩定自信的步伐。

# 首圖來源/重仁骨科醫院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長輩走路踩空、不愛外出恐白內障警訊 別等過熟才開刀
▸1129講座》心悸胸痛別大意 當心瓣膜疾病與主動脈剝離

NOW健康:FBIGThreadsYT官方LINE醫級邦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41歲女星0期乳癌「全切」 僅1%機率仍不幸復發

中天電視台
02

地瓜葉穩血糖又抗癌 醫:2吃法是大忌

中天電視台
03

坣娜證實肺腺癌病逝!丈夫曝臨終遺願:緊抱愛妻直到平靜離開…「居家安寧」6項護理服務圓善終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4

肺癌早期超安靜!醫點名「2族群」務必檢查 早發現存活率高達九成

健康醫療網
05

溫體豬回來了!農業部揭「恢復供應時間」 但這1事仍全面禁止

常春月刊
06

死亡率是流感2倍!RSV大流行「無藥物治療」 醫示警高風險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