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德語媒體:德國外長取消訪華是正確的

德國之聲

更新於 10月25日13:47 • 發布於 10月25日13:47 • 媒體看中國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外長瓦德富爾(Johann Wadephul)原定於本周日啟程訪華,一個小型商務代表團原計劃隨行,然而德方周五表示推遲該行程。德國《明鏡周刊》網站10月24日發表題為《為何瓦德富爾取消行程是勇敢的》的分析文章,表示所謂“推遲”實際相當於取消行程,“這在中德關系史上是極為罕見的”,上一次發生類似事件還是在1996年,當時因為德國聯邦議院通過一項批評中國西藏政策的決議,北京取消了時任德國外長克勞斯·金克爾(Klaus Kinkel)的訪華行程。

文章指出,這次瓦德富爾取消訪華行程,是德方踩下的剎車。原因有幾方面。一個是德國給出的官方理由,中方迄今只安排了德國外長瓦德富爾與中國外長王毅的會晤,而兩人今年夏天在柏林剛剛會晤。另一個則是這位德國外長近期對中國的諸多批評言論。

“瓦德富爾選擇在這個時間點,對北京如此明確地表態令人驚訝。德國經濟,尤其是汽車行業,長期以來一直依賴對中國的出口。現在看來,德國也明顯高度依賴中國進口,例如稀土和芯片。……恰恰在這種局勢下,瓦德富爾卻選擇冒險,讓德中關系可能面臨進一步惡化。”作者Severin Weiland表示,德國外長取消訪華的決定是他與總理府密切協調的結果,“他的決定可謂勇敢,而且顯然也是一個彰顯立場的舉動”。

“根據來自柏林外交圈的消息,北京方面堅持要求德國在外長訪華前先‘糾正’對中國的批評,而這無異於公開羞辱,意味著柏林要屈從於一種強勢姿態——這是威權國家常對其認為較弱的伙伴所采取的做法。”

文章在最後說:“然而,歐洲絕非弱到需要舉白旗。中國也仍然依賴對歐盟的出口。瓦德富爾最後一刻的拒絕向中共領導層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盡管德國對中國存在依賴,但是柏林不願被擺布。”

德國外交部發言人在周五(10月24日)表示,中方迄今只安排了德國外長瓦德富爾與中國外長王毅的會晤。但兩人今年夏天在柏林剛剛舉行過會晤。

“與其誤入歧途,不如干脆不去”

德國《時代》周報網站也於10月24日發表題為《與其錯誤出訪,不如不出訪》的評論文章,表示德國外長瓦德富爾取消訪華行程是正確的,“他不應該受到中國政府擺布”。

作者Alice Bota表示,德國外長這次特意計劃帶上一個商務代表團,因為德企目前正在感受到對華依賴的嚴重後果。然而,“在北京,幾乎沒人想與瓦德富爾及其代表團交談。截至周五,只有與外長王毅的會面得到了確認”,僅從這一點看,德國外長這次不去中國就是正確的。如果在不知道會見對象的情況下就啟程,德方將陷入被動的境地,“會淪為等待接見的請求者”。

評論文章隨後寫道,中國對德國外長瓦德富爾早已不滿。他近期數次批評中國在破壞當前世界秩序。“雖然瓦德富爾的言論並沒有什麼新意,只是重申了德國政界長期以來的共識——即中國正在以咄咄逼人的手段尋求全球主導地位。……更令人感到新鮮的是中國的態度:其對台政策和方針日益強硬,但對批評的容忍度卻在下降。顯然,中國政府希望德國外長在獲得北京方面的會談承諾之前先行‘修正’其立場。這對德方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作者在最後說,德方近來一直在觀察美中貿易戰如何升級,以及歐洲如何因此遭殃。瓦德富爾肯定很清楚,在習近平與特朗普會晤並可能就稀土爭端達成協議前,中國不會向歐洲做出任何讓步。“因此,瓦德富爾現在不去中國,而是之後再進行訪問,是更為妥當的。在此期間,雙方可以通過電話進行溝通。屆時,雙方可以從容地討論中方的關切事項——以及那些中國方面不願聽卻縈繞歐洲心頭的議題。”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前所未見!老鼠異常「凶暴行為」被拍下 科學家憂:恐爆瘟疫

三立新聞網
02

京都嵐山竹子遭塗鴉!當局擬「砍部分竹林」 日媒直擊外國客闖私宅

TVBS
03

熊闖日山形溫泉旅館!多人緊急疏散 現場超慘紙門破、冰箱被撬開

TVBS
04

四寶媽清潔工找錯地址…剛想開門「秒遭槍擊身亡」!夫目睹全程崩潰了

鏡報
05

200萬年「冰河水」晶瑩剔透!他用杯子撈來喝 下秒就出事

三立新聞網
06

情侶堅持「裸身瀑布雙修」給大眾觀賞 下場慘了!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