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增益性建議偏誤恐成壓力源 學會「少做」維持心理健康

NOW健康

更新於 10月08日22:59 • 發布於 10月09日08:00 • 吳思奕 報導

【NOW健康 吳思奕/台北報導】中秋佳節剛過,國慶連假即將來臨,而10月10日除了是國慶日,同時也是「世界心理健康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董氏基金會提醒民眾,大多人在向他人提供心理健康的建議時,會傾向於讓對方「做什麼來改善」情緒,但這樣的做法有時反而可能變成另一種壓力。與其一味追求增加新的行動,不妨試著「停止某些有害行為」。

尋求解決辦法反被「加法建議」 壓力越減越大

根據1篇於2025年8月發表在《傳播心理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增益性建議(additive advice)偏誤」普遍存在於人際對話、社群貼文,甚至AI聊天機器人的當中,這對人們心理健康造成的壓力可能多於受益。該研究整合了8項實驗,囊括了數百名參與者,並進一步分析了社群媒體上的建議內容,甚至測試人工智慧的回應。研究設計包含請參與者針對有關賭博等不良習慣,及錯失運動等有益活動的情境,向陌生人、朋友或自己提供建議。結果顯示,人們大多傾向於提出「增加新行動」的建議,而非「減少有害行為」的方式。人們認為提供「多做」比「少做」的建議更容易、更有效,也較願意接受。

對朋友寬容卻對自己苛刻 研究:人類自我慈悲不足

有趣的是,研究發現,當建議對象是朋友時,大家比較容易提出「少做」的選項,反觀給自己的建議,則更傾向加上新任務。同時,人工智慧的回應也呈現相同模式。這意味著,當越來越多人透過AI獲得心理健康相關的建議時,這種偏誤可能會被放大。研究者提醒,過多的增益性建議,可能讓心理健康變成一份永無止境的待辦清單,反而加重心理壓力。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說明,該研究顯示,許多人對待自己比對待朋友更嚴苛,總覺得「應該再做更多」才算努力,反映出「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不足的現象。行為科學研究也早已發現,「減法性思考(subtractive thinking)」在問題解決中經常被忽略,人們往往傾向於尋找「增加」的解決方案,而不是「移除或減少」這個可能的選項。

別讓「多做」成壓力來源 適度減損有益身心

當人們被迫不斷累積新的行動,便容易出現心理資源過度耗損,進而造成壓力感與自我效能下降。胡延薇提醒,促進心理健康不在於「多做多少事」,而是「做得是否適切」,若在建議中納入「增益」與「減損」的平衡,透過正念或心理教育課程,幫助面對建議時能選擇符合自己、可行且有益的方案,才能有效而持續地維護心理健康,而非讓建議本身成為另一種壓力來源。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AI人工智慧是依據大數據來回應,若從過去的文獻到現今的資料來看,無論是民間、學者或各方面都很少選擇減少有害行為,所以詢問AI得到的結果也會一樣。建議民眾以自身的主觀感受為依據,區辨哪些方法對自己有助益而不是額外增加壓力。每個人對壓力與行動的承受度不一樣,可以依據自己的身體跟心理反應狀況來評估,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調整方案。

負面情緒持續2週是警訊 發呆、放空有助沉澱心情

舉例來說,若近期身體出現頻繁感冒、不舒服,疲倦不堪,甚至體力不支等情形,讓事情變得沉重而有負擔,情緒也總以煩躁、焦慮跟怒氣顯現,當這些現象出現的頻率增加許多,並且持續2至3週以上,就應該正視自己的身心已經出現過載的狀況。

此時,應優先考慮減少那些原以為對自己有助益的要求跟規範,而不是一味聽信他人或是AI的建議,執意以多運動、多攝取特定食物等增益行動來改善。適度放下,反而對於身心恢復與維持心理健康更有助。

葉雅馨提醒,民眾在面對他人或是AI的建議時,不必過度在意或全盤接受,應該回歸自己的身心狀態,依據自身情況選擇對心理健康有助益的方式,將「什麼都不做」列為選項之一,保留時間允許自己沉澱心情,或者有空閒的時間去思考、發呆,避免讓心理健康變成另一項繁重且無止境的待辦清單。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矯正是美好旅程! 隱形矯正帶來3大效益綻放自信笑容
▸雷射越打皮膚越薄?醫破除「皮膚變薄迷思」 揭無針導入新趨勢

NOW健康:FBIGThreadsYT官方LINE醫級邦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41歲女星0期乳癌「全切」 僅1%機率仍不幸復發

中天電視台
02

地瓜葉穩血糖又抗癌 醫:2吃法是大忌

中天電視台
03

坣娜證實肺腺癌病逝!丈夫曝臨終遺願:緊抱愛妻直到平靜離開…「居家安寧」6項護理服務圓善終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4

肺癌早期超安靜!醫點名「2族群」務必檢查 早發現存活率高達九成

健康醫療網
05

溫體豬回來了!農業部揭「恢復供應時間」 但這1事仍全面禁止

常春月刊
06

死亡率是流感2倍!RSV大流行「無藥物治療」 醫示警高風險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