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為何不破壞堰塞湖或引流? 農業部曝關鍵原因

上報

更新於 18小時前 • 發布於 1天前 • 上報快訊/李唯甄
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當地14死18傷悲劇。圖為9月6日堰塞湖空拍影像。(林業保育署提供)

強颱樺加沙外圍環流為花東帶來暴雨,導致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滾滾泥水淹進光復市區,截至24日下午4時,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公布,目前已造成17死。花蓮縣國民黨立委傅崐萁昨(23日)稱今年8月13日時就要求中央處理堰塞湖的減災工程等方案,但「緩不濟急」。對此,農業部今(24日)表示,當時經專家評估壩體穩定度,並無立即潰壩風險,且堰塞湖在偏遠山區,無道路可及,連放置監測器都要用直升機,工程重機具根本無法進場開挖。

農業部表示,馬太鞍堰塞湖在7月21日形成後,中央於7月26日設置水位計、空拍、持續監測,隨著氣象署上周發布樺加沙颱風來襲,農業部林保署也在9月22日上午7點發布馬太鞍堰塞湖紅色警戒,並建議花蓮縣府立刻疏散當地居民。

對於傅崐萁指稱8月13日就要求將馬太鞍堰塞湖納入「丹娜絲重建特別條款」,農業部回應,質詢當時馬太鞍堰塞湖的水量距離溢流口還有50公尺,專家評估,當時堰塞湖壩體穩定,在溢滿前沒有立即潰壩風險;但若溢流,會因不同情況有不同程度的壩體破壞風險。

林保署進一步說明,針對「晴天自然溢流」、「颱風或大豪雨快速溢流」、「地震」、及「壩體自然發生管湧」等4種不同情境,已分別訂定警戒及建議疏散撤離機制,且在22日發布紅色警戒前2天,就通知花蓮縣府應進行疏散。且專家曾多次研商各種壩頂降挖、炸開壩體、壩頂虹吸抽水等湖區引流洩壓方案,但因堰塞湖位於偏遠山區、無道路可及,連人員都無法以步行到達,工程重機具更無法進場開挖。

林保署表示,該堰塞湖地區周邊仍持續有土石崩塌,無法保障作業人員的安全,且即使不再發生颱風或豪大雨,僅以一般雨量情況推估,堰塞湖也會在10月初溢流,因此以工程手段介入,根本在技術上與時效上無法達成,實務上難有可行措施,因此改採加強監測、通報演練等方式因應。(責任編輯:卓琦)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內相關文章

01

花蓮光復6歲女童困兩天奇蹟生還!同住乾姑姑遺體已尋獲

新頭殼
02

快訊/馬太鞍溪北岸「土石大量淤積」傳堤頂溢流 林保署回應了

TVBS
03

剛要去打撞球!苗栗2男大生與國光客運相撞雙亡 業者:尊重警方鑒定結果

CTWANT
04

全光復垃圾沖家門口!鄉民曝慘況:開始發臭

NOWNEWS今日新聞
05

馳援花蓮光復重災區 「走100公尺要掙扎20分鐘」搜救人員嘆:像回到莫拉克

太報
06

鋰電池工廠惡火延燒!36歲男創業僅一年 全家葬身火海

TVBS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