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破壞堰塞湖或引流? 農業部曝關鍵原因
強颱樺加沙外圍環流為花東帶來暴雨,導致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滾滾泥水淹進光復市區,截至24日下午4時,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公布,目前已造成17死。花蓮縣國民黨立委傅崐萁昨(23日)稱今年8月13日時就要求中央處理堰塞湖的減災工程等方案,但「緩不濟急」。對此,農業部今(24日)表示,當時經專家評估壩體穩定度,並無立即潰壩風險,且堰塞湖在偏遠山區,無道路可及,連放置監測器都要用直升機,工程重機具根本無法進場開挖。
農業部表示,馬太鞍堰塞湖在7月21日形成後,中央於7月26日設置水位計、空拍、持續監測,隨著氣象署上周發布樺加沙颱風來襲,農業部林保署也在9月22日上午7點發布馬太鞍堰塞湖紅色警戒,並建議花蓮縣府立刻疏散當地居民。
對於傅崐萁指稱8月13日就要求將馬太鞍堰塞湖納入「丹娜絲重建特別條款」,農業部回應,質詢當時馬太鞍堰塞湖的水量距離溢流口還有50公尺,專家評估,當時堰塞湖壩體穩定,在溢滿前沒有立即潰壩風險;但若溢流,會因不同情況有不同程度的壩體破壞風險。
林保署進一步說明,針對「晴天自然溢流」、「颱風或大豪雨快速溢流」、「地震」、及「壩體自然發生管湧」等4種不同情境,已分別訂定警戒及建議疏散撤離機制,且在22日發布紅色警戒前2天,就通知花蓮縣府應進行疏散。且專家曾多次研商各種壩頂降挖、炸開壩體、壩頂虹吸抽水等湖區引流洩壓方案,但因堰塞湖位於偏遠山區、無道路可及,連人員都無法以步行到達,工程重機具更無法進場開挖。
林保署表示,該堰塞湖地區周邊仍持續有土石崩塌,無法保障作業人員的安全,且即使不再發生颱風或豪大雨,僅以一般雨量情況推估,堰塞湖也會在10月初溢流,因此以工程手段介入,根本在技術上與時效上無法達成,實務上難有可行措施,因此改採加強監測、通報演練等方式因應。(責任編輯: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