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台積電2奈米洩密⋯工程師背景曝光 清大教授說重話
台積電驚爆工程師涉嫌竊密案,引發社會震撼。據悉3位工程師皆為清大畢業校友。對此,長年推動工程專業倫理教育的清華大學材料系特聘教授周卓煇表示,「不覺得意外,只感到遺憾」。
周卓煇強調,事件反映的不只是個人操守問題,更是台灣高等教育長期忽視品格教育與專業倫理所致,並批評學界過度功利導向,「只教技術,不教做人。」
周卓煇指出,自己是國內首位在大學系統中開設「工程倫理」課程的教師,至今已教學35年,曾創下單學期630多人選修的紀錄。然而,他也坦言此課程在學校內部屢遭打壓,反映台灣教育體系對品格教育的輕忽。「我從美國IBM回來後,發現國內教授關注的多是論文發表,對廢水、廢氣的汙染與責任幾乎無感。」
針對本次台積電案件涉案者來自清大,周卓煇強調,台積電最多的是清大系所校友,貢獻良多,一人違法不應抹煞大多數人的努力,但他也語重心長指出,早在多年以前,他在課堂上就曾遇過化學系學生自我介紹時稱「未來要利用化學專長製造毒品」,因為利潤高,只要不被抓到就沒事,顯示部分學生早在入學前就已價值觀偏差,學校卻又無矯正機制。
他更提及民國84年轟動社會的「清大飲水機下毒案」,一名清大化學系資優生竟將有機汞投入飲水中,企圖要讓心儀女同學中毒生病就近照顧,沒想到卻有另外兩名男同學不知情先喝下了這個摻毒飲水而送醫,事件震驚社會,亦突顯學校忽視學生的情感世界與需求。
周卓煇強調,台積電雖對保密防諜與專業倫理有高度重視,仍難完全防堵「鑽漏洞」者,根源仍須回到教育,「如果學校4年只教技術,不教倫理,甚至老師自己也罔顧學術操守,學生只會更確信只要不被抓就是對的。」
他也指出,部分學院、科系在追求工程認證時才被迫開設倫理課程,或只是去蹭一下他所開設的課程或演講;相反的,真正認真授課者反被邊緣化,周卓煇認為「品格第一,技術第二」。
周卓煇也說,業界早已認知倫理的重要,但台灣大學教育仍常將之視為可有可無的「選修課」,老師若自己沒標準,學生就更不會有。
針對外界質疑涉案工程師是否因工作壓力大想快速致富而走偏門,周卓煇直言,台積電薪資雖高,但錢從來不好賺,問題出在有些人就是想不勞而獲,想短時間暴富,若學生進校前就抱持這種僥倖心態,學校不引導修正,反而助長其偏差,最終釀禍也不令人意外。
周卓煇強調,這次事件不該只是譴責個人,而是要讓教育體系徹底面對問題,對於台灣社會長期價值錯亂、以功利為導向,周卓煇呼籲,專業倫理與人格教育應該是大學教育的核心,「這樣的課程不能再被邊緣化了。」
顯示全部
留言 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