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等關稅重擊傳產 紐時點出台灣陷入三大困境
台灣輸美產品目前被美國加課20%對等關稅,貿易談判還沒能達成協議,又面臨政治不確定性,紐約時報報導了台灣現在陷入困境。
紐時指出,8月7日開始生效的對等關稅,加劇了台灣總統賴清德所面臨的政治與經濟壓力。目前看來,台積電砸巨資到美國投資,公司產品或能豁免美國總統川普準備要對半導體課徵的100%關稅,但仍不足以幫助台北與華府談出貿易協議,保護台灣整體經濟,減輕川普懲罰性關稅的衝擊。
除了川普關稅,台幣今年對美元大幅升值,以台灣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又是一大難關。
政治方面,賴清德面對反對黨立法委員愈來愈升高的對抗,足以有效阻撓他想推動的政策。
台灣自4月以來,首席貿易談判代表、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與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楊珍妮,已四度赴華府與美方磋商降低台灣的稅率,仍未能達成協議。然而,鄰近的日本與南韓已談成比台灣更低的稅率,紐時說,台灣產品輸美的競爭力,進一步削弱。
對於20%對等關稅,賴清德形容是暫時的,並指出雙方談判還沒有結束。他在1日的記者會上說:「美國對台灣的經濟與貿易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台灣正積極與美方協商,希望能平衡貿易赤字,創造互利互補的成果。」
台灣經濟仰賴出口,美國是最大買家。做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關鍵節點,台灣的主要出口產品是電腦晶片及其相關電子元件。但是,台灣同時也是金屬工具、不鏽鋼板的重要出口國,並且是全球第三大金屬扣件供應國,像是如螺絲、螺栓,產品大部分亦都銷往美國。
紐時特別點出,這些金屬產品製造商,承受了20%對等關稅的最大衝擊。最近幾個月來,他們當中許多公司同時還得面對川普另一項關稅,也就是鋼鋁製品的50%關稅。今年台幣兌美元大幅升值,更加壓縮了這些工廠的利潤空間。
這種不確定性讓一些企業懷疑自己能否撐過接下來的幾個月。一家已營運40年的螺絲製造公司經理表示,過去幾個月,大多數客戶已經不是停止下單,就是要求延後出貨。
台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本月稍早發出聲明說,要適應這種情況相當困難,「希望匯率能回到4月初的水準,好讓企業有時間調整、喘口氣」,「我們敦促政府持續與美方溝通、協商,希望能降低對台灣的關稅」。
顯示全部
留言 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