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別於主流「唱衰論」,在地人心中真正的「大阪世博」

換日線

更新於 04月25日09:34 • 發布於 04月11日12:40 • 宋杰/杰論日本
別於主流「唱衰論」,在地人心中真正的「大阪世博」

上圖為大阪的門戶:關西國際機場。Photo Credit:宋杰 提供

雖然在過去幾年裡,日本和包括台灣在內的海內外媒體,大多對「大阪關西世博會」(又稱 2025 年世界博覽會)抱持著相當懷疑的態度,關注焦點往往集中在世博本身的投資報酬率、落後的建設進度、慘澹的門票銷售、參展國的相繼退出,以及嚇人的吉祥物外型等等,呈現出令人憂心忡忡的一面。

然而,從一些較為隱晦的數據中,我們仍可捕捉到暗潮洶湧的情緒和熱度⋯⋯。

志工報名踴躍,遠超越預期目標

根據統計,原先預計只需要招募 2 萬名志工,卻在 4 個月的報名期間湧入了 5 萬 5 千多人報名,幾乎達到目標的 2.7 倍。

志工必須花費時間、精力參加研修活動,但從物質層面來說,卻只能獲得極為有限的交通費、每天 2,000 日圓(約新台幣 445 元)的餐飲費,以及「紀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的制服。照理來說,應該很難吸引到人才對。

不過,大阪關西世博會卻在一片「唱衰」的逆勢之下,在首戰的志工招募上遠超預設目標,其中想必蘊含了功利之外的因素。

有分析指出,志工在橫跨半年(4 月 13 日至 10 月 13 日)的世博會期中,最少可以只參加 5 天,且每天只需參加 3-6 小時即可。參與門檻的降低,可能間接促成了志工報名之盛況。

世博原先預計招募 2 萬名志工,卻湧入 5 萬多人報名。圖/取自 2025 大阪世博官網 - クロスランゲージ 官方網站

學生積極響應,彌補疫情期間失去的社會參與?

與社會人士較為悲觀的態度相反,高中生、大學生等年輕人的積極程度也引人注目。

日本財團 2023 年曾針對 1,000 名 17-19 歲青少年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贊成」舉辦世博的年輕人高達 68.1%。對此現象,文教大學教授二宮雅也指出,學生的時間比社會人士充裕,對國際性活動的興趣也更為濃厚;特別是在疫情期間生活經驗受到限制的當代學生,或許更希望藉由積極參與大型活動,以「彌補失去的時光」。

面對如此熱潮,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在記者會上表示:「雖然志工越多,費用也會變得更加高昂,但不需要拘泥於 2 萬人這個數字,越多人參加越好。」

在志工說明會上接受採訪的 30 歲家庭主婦石井奈津子,則這樣表示:「在我有生之年,這應該是日本最後一次舉辦世博會了,機不可失。」

我的日本朋友、也是我在大阪大學的同學松浦君,也早就報名要擔任志工了。雖然他在 3 月畢業之後,就要離開大阪去外縣市工作,但不是大阪人的他,甚至願意運用 5 月初極為珍貴的「黃金週」假期,來到大阪當世博志工。

由此可見,在主流媒體帶動的「烏雲罩頂」的輿論外,身在大阪當地,仍可感受到一般市民對於盛典活動的期待之情。

在關西國際機場,處處可見世博會的宣傳與紀念品。圖/宋杰 提供

本地人最在意「重回榮景」?

著有《大阪會拯救日本》(大阪が日本を救う)、《大阪的逆襲:從世博和綜合渡假村看到的五年後的日本》(大阪の逆襲)等書的「日本綜合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員石川智久,描述了他在自己的演講會上觀察到的現象:

當說到世博會為社會帶來的總體經濟效果時,台下總是睡成一片;當提到世博會場,未來將變成日本第一座合法賭場時,一半的人很有興趣、一半的人感到驚訝與不解;然而,當用「遙想當年」的語氣,說到 1970 年的第一次大阪世博時,每個人都瞬間精神一振、雙眼發亮。

這讓石川智久體會到「第一次大阪世博」在當地人心目中的地位,彷彿只要重現當時的盛況,大阪、關西,甚至是日本的榮景,也會再度到來。

1970 vs 2025 大阪世博,有哪些變與不變?

1970 年大阪世博的主題是「人類的進步和協調」,以美國館展出的從月球帶回來的石頭,以及蘇聯館展出的人造衛星史普尼克 1 號(Sputnik-1)為代表,展現了人類探索世界邊界的豪情萬丈,還留下了聳立至今、儼然成為大阪城市符號之一的「太陽之塔」。彼時戰火的硝煙已過去 25 年,又正值飛速發展的高度經濟成長期,日本人的自信心「爆棚」,沒人會懷疑明天將過上比今天更好的生活。

1970 年大阪世博留下聳立至今、儼然成為大阪城市符號之一的「太陽之塔」。圖/宋杰 提供

時移事遷,如今 21 世紀第三個十年的日本,早已過了當年那個意氣風發、不可一世的階段,於經濟狀況、社會情勢與地緣政治等方面,皆面臨重重挑戰。

2025 年大阪關西世博的主題是「讓生命閃耀的未來社會藍圖」,強調永續發展、生命科學、共生社會與醫療科技等面向,期待展現出日本作為老牌的已開發國家,有別以往的成熟、沉澱、睿智,以及深思熟慮的一面。而背負著「躁進開發黑歷史」的夢洲,正是上演這齣反轉悲喜劇的理想舞台。

大阪關西世博開幕在即,不到最後關頭,沒人知道是否能引起盛況。經常聽到的一種論調是「現在早就不需要世博了」,似乎認為網路技術發展到極致的現代社會,並沒有親臨現場的必要。然而,這種說法如果成立,我們恐怕也不需要迪士尼樂園、環球影城,泰勒絲、女神卡卡也不必巡迴全球,足球場和棒球場也都可以關門了。

更諷刺的是,說世博很「老套」的這種批評,本身其實也很老套,甚至在 50 多年前就出現過。

根據主導第一次大阪世博的前經濟企劃廳長、作家堺屋太一的說法,曾提出「地球村」、「媒體即訊息」等概念的 20 世紀媒體理論宗師、加拿大思想家暨社會學家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當時針對 1970 年的第一次大阪世博,曾這麼說過:「看電視就可以了,沒人會想去世博。」

大阪關西世博開幕在即,不到最後關頭,沒人知道是否能引起盛況。圖/Mirko Kuzmanovic@Shutterstock

在 1970 年世博開幕當天,訪客數量也真的只有預期的一半。但半年過去後,答案揭曉 ──最終不僅成功動員了 6 千 4 百萬入場人次,在昭和時代留下鮮明印記;這場盛會更成為影響現代日本面貌至今的劃時代儀式。

1970 年時用電視舉例的人,其實跟現在輕易用網路、人工智慧(AI)和擴增實境(AR)舉例的人一樣,顯然都沒能看見更重要的東西。

2025 年的大阪關西世博,又將帶給我們怎樣的未來呢?在「宇宙廣場」的港口邊遠眺「夢之島嶼」,我不禁也開始期待了。

【延伸閱讀】

●從「地盤沈下」到「夢想島嶼」,大阪人如何迎接 2025 年世界博覽會?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小蝦隊」工作開箱:不會日文也能報名?志工的一天這樣過!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敏迪獨家專欄】中日近年來最大外交衝突,雙方吵什麼,中國祭出哪些報復措施?

敏迪選讀Mindi World News
02

尪超熟睡叫不醒!母心碎目睹5月大女兒卡床縫窒息身亡 

鏡報
03

「東南亞第一深情大嫂」掏槍助6囚犯逃獄! 「長太美」慘遭記者公然性騷

鏡報
04

3萬分之1奇蹟!京都罕見白烏鴉曝光 百萬人朝聖

鏡週刊
05

中國男釣到「國寶」嚇壞! 連打3通電話給警察報備下場曝光

鏡報
06

大叔公車上看謎片被隔壁女生發現 下一秒動作超變態!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