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雨水摘野菜,處暑向老鷹問好,公視推《節氣》節目,讓小孩打開六感,體驗節氣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3月10日15:49 • 發布於 03月07日07:06 • 上下游新聞

你背得出 24 節氣嗎?有群小孩背不出來,但感受得到!近期公視即將上映兒童節目《節氣/六感實驗室》(以下簡稱《節氣》),以藝術教育結合生態永續,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們用六感體驗自然與節氣的變化。

總導演林浩溥表示,大人經常忘記怎麼去感受天氣變化、認識當季蔬果、與自然共處,反而小孩不受制約被激發創作力,是成年人佚失的珍寶。節目到底蘊藏什麼魔力?《上下游》專訪,分享節目背後令人深受感動的故事。(以下內容以第一人稱撰述,「王」代表製作人王耿瑜,「林」代表總導演林浩溥。)

王耿瑜(左)跟林浩溥(右)希望《節氣》帶給觀者重新體會大自然變化的迷人之處。(攝影/孫維揚)

Q:「節氣/六感實驗室」是一個什麼樣的節目?

王:我們以六感體驗的藝術教育為經,節氣認知的生態教育為緯,在不同國小進行《節氣》工作坊及拍攝製作節目,透過「秘密基地」的搭建、「節氣餐桌」的實作單元,以及「大自然舞台」的肢體課程、「動畫時光機」操作課程的設計,讓小朋友運用想像力,打開六感去體驗不同節氣。

六感代表「眼耳鼻舌心意」,希望孩童完全打開自己感官與想法。例如「節氣餐桌」,通常會引導小孩使用當季蔬果製作創意料理,跟鼻子嗅聞、舌頭品嚐有關,但活動也會讓他們先到菜園等地方蒐集食材,觀察菜園、採摘過程時,也會用到視覺、觸覺,讓製作料理不只是吃,更是全方位感受蔬果。

特別要說「意」幾乎是結合節目尾聲的「動畫時光機」,小孩在參與完節氣活動後,用各種媒材轉譯成小創作,再由動畫師剪輯成極短動畫,鼓勵小孩不只是接收資訊,也成為介紹節氣的代表,加強他們對大自然的印象與好奇,更是希望觀者能感覺小孩的創作力無限。

(上、下圖)《節氣》節目中的「節氣餐桌」會引領孩童運用當季蔬果製作創意料理,並好好品嚐。(圖片提供/公視)

Q:想做「節氣」為主題有什麼特別原因嗎?

王:我對節氣很有興趣,從小我就會翻閱農民曆看節氣,但一直不知道它背後意義。大概 6 年前,我們一群朋友自籌「節氣餐桌」,每次到不同人家裡,用當季蔬果做飯,最後共享晚餐,過程很費工,但身心獲得很大滿足。像「白露」時有用葉片包裹特別處理的水梨,切開後晶瑩的白肉真的像秋季葉片上發白的露水!

那段經驗彷彿是節目的雛形,因為我感覺到大人也很常五穀不分,也對何時有哪些物產不太在意。加上我後來踏入兒童節目領域,看到近年兒童影像作品像是「讓小孩演戲」,用相同架構、節目走在室內拍攝,小孩都沒有自由探索時散發的光輝,好可惜!才想要把節氣餐桌融入兒童節目,讓他們重新接觸自然。

《節氣》裡的拍攝過程一鏡到底,每個畫面都呈現孩童最直接、真誠的反應。(圖片提供/公視)

Q:與小朋友一起做節目,感覺很歡樂?

王:小孩經常沒有框架,投身在大自然,看到什麼植物、嘗到什麼味道都是未知,一開始我們會擔憂無法掌握,卻又反省「為什麼要侷限小孩?」何不讓他們真誠地反應對大自然的觀察?果然驚喜連連。

林:我都會被小孩製作動畫成果驚艷!原本還會懷疑他們的表現能力,後來他們在引導下用紙張、黏土等媒材,更多善用大自然中搜集的樹枝、葉片,表達春季出現久違陽光,夏天雨水變多、土壤冒出熱氣等,那些被激發的創作力,反而是我們很多成年人佚失的珍寶,我都認為應該留下來。

我認為大家在成長歷程,經常被社會制式的觀點框架,忘記怎麼去感受天氣變化、認識當季蔬果、與自然共處。我覺得這節目的最大受益者,或許是成年的我們。

(上、下圖)孩童在《節氣》錄製時常發揮意外的創意與想法,讓節目團隊驚喜連連。(圖片提供/公視)

Q:《節氣》怎麼找到配合的學校,有過哪些火花?

王:例如在春天「雨水」節氣那一集,我們是找暖暖蛇自學團合作,主要錄製場域就是在關渡自然公園裡,在「鴻雁北」環節,還有跟公園管理處的老師引導,去採摘可食野菜、煮成七草粥。

很感謝當時學校願意讓師生跟我們配合,畢竟這些嘗試前所未有,而且都是要花師生假日時間去錄製。另外學生採摘過程很開心,吃粥的時候卻紛紛「覺得苦,很像牛在吃草」!直接的反應很逗趣。

林:我比較有印象的也包含處暑,我們以「鷹乃祭鳥」為題,到屏東跟霧台國小合作。對都市人來說,老鷹很稀有,但對當地學生而言相當常見、也跟部落文化關係緊密。那次感覺孩童才是我們的教導者,因為拍攝前期我們都遇不到老鷹,但拍攝當下只要學生大喊「老鷹!」天空就會出現老鷹低空盤旋,非常神奇。

《節氣》中強調孩童親自料理蔬果,感受到每個季節不同農產品的滋味。(圖片提供/公視)

Q:《節氣》中有兩隻可愛的動畫,它們是誰呢?

王:在拍攝春季節氣時,我們用真人扮演守護神並引導節目,後來團隊思索用動畫人物更能吸引孩子們眼球,於是在之後的節氣,我們就開始引入動畫,作為節氣的守護神。

林:守護神往往在每一集會遇到危機,背後扣合對應季節的天災,例如夏季節氣,會看到守護神被大水沖走、因太熱融化,希望融入「環境變遷」議題;「小不點」則代表好奇心旺盛的小孩,我們藉此強調小孩其實能幫助自然與大人。

另外提及節目中的「精靈」,想要形塑成守護神身邊的角色,帶孩童多認識節氣。每位精靈都是高手,像「大地精靈」有多次用複合媒材創作遊街的經驗,在芒種「螳螂生」活動中,就跟學生製作大型螳螂,在校內菜園遊行;「香草精靈」則擅長把意想不到的食材創作成料理,例如玉米鬚茶、苦瓜奶凍等,讓學生願意嘗試很多當季蔬果。

我們同時想表達:神明要被人信仰才會存在,大家記得守護神,才不會遺忘節氣描繪自然的意義。

從《節氣》內容截取的畫面,都能感覺到孩童徜徉在自然環境中露出真誠的喜悅。(圖片提供/公視)

Q:節目有沒有遇過意料外困境嗎?

王:很多!例如秋分,我們跟新北坪林國小合作,原本節氣提及「雷始收聲」,代表天氣變乾燥、打雷頻率變低,結果拍攝當天一直打雷、下雨,完全跟節氣意象不符。但小孩習慣潮濕天氣,完全不受影響,繼續協助節目活動擺設茶席,製作團隊也順勢跟他們討論節氣描繪與實際天氣的差異。

林:節氣源自溫帶的中國,內容跟亞熱帶環境的台灣差異大,但若名實不符就覺得無法拍攝,那很多節氣就會找不到素材了。幸好孩童帶動我們跳脫框架,我們把節氣文意僅作參考,例如夏至「鹿角解」的意象,我們也不是找鹿,而是俗稱鹿仔樹的構樹作爲活動主角。

比起按照節氣真實的描述,《節氣》發想內容更強調孩童體驗台灣當下的自然環境與物產。(圖片提供/公視)

老實說,我們讓小孩直接表達意見,勢必有很多意外。在小滿「苦菜秀」時,很多小孩不敢吃苦瓜,最後製作苦瓜奶凍後,依舊很多人說「好苦」不會多吃,但透過自己動手做,他們願意嘗試,已經比很多大人厲害,我認為這是「美好的意外」。

順道一提,那次最後剩下不少苦瓜奶凍,但後來有孩童家長接小孩時試吃,覺得很美味就吃光了!

《節氣》中不乏有帶著小孩運用自然資材創作,發揮創意的動人時刻。(圖片提供/公視)

Q:除了節目之外,《節氣》還會有延伸計劃嗎?

王:我預計會把《節氣》寫成書,讓對這個題目有興趣的家長、老師等可以用圖文出版品帶著小孩閱讀。另外我們在製片過程認識很多環境、生態、農業領域的專家,我會想再跟他們合作,希望創作出屬於我們台灣的「台灣節氣」作品,讓節氣的概念、意象更貼近台灣自然環境與季節遞嬗。

《節氣×六感實驗室》特映會

時間:2025 年 3 月 9 日(星期日)下午 2 時至 4 時(下午 1 時 30 分開放報到)

地點:光點華山電影館 A Two 廳(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 1 號)

與談來賓:節目製作人王耿瑜、導演林浩溥等

《節氣×六感實驗室》播放平台與時間

公共電視主頻道:3月 14 起,每週五下午 6 時播出。

公視+串流平台:3月 12 起,每週三下午 8 時上架。

小公視頻道:3月 12 起,每週三下午 8 時播出。

小公視 Youtube:3月 12 起,每週三下午 8 時上架。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明起連3天天氣不穩「週日最糟」! 南海熱帶擾動恐升級熱帶低壓

自由電子報
02

高雄漢來雙人房520元標錯價 Agoda認訂單有效

中央通訊社
03

亞馬遜雨林為何沒雨了,科學家找到答案

科技新報
04

北市高中教師「課堂播九三閱兵」 學生反感竟被嗆「不喜歡出去」

太報
05

最高1千萬!6張中獎發票沒人領「消費明細曝光」 今天錯過就充公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