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美國7年期浮動房貸利率高達5.25% 財長警示房市可能已經落入衰退

信傳媒

更新於 11月03日16:27 • 發布於 11月04日01:30 • 邱立玲
Optimal Blue的數據顯示,上周30年期固定房貸利率平均為6.15%,5年期可調房貸利率平均為5.46%。(圖片來源/美國房仲網站Zillow)

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 )聲稱高利率可能已經導致美國房地產市場落入衰退,他呼籲聯準會(Fed)加快降息的腳步,因為房貸利率偏高,對中低收入消費者打擊最大。

貝森特周日(11月2日)表示,由於利率居高不下,美國經濟的部分產業,尤其是房地產市場,可能已經陷入衰退,低收入消費者受到的衝擊最大,因為他們背負的是債務而非資產。

他再次呼籲聯準會加快降息步伐。貝森特在CNN的「State of the Union」節目表示:「我認為我們目前經濟狀況良好,但我認為某些行業已經陷入衰退,Fed的政策造成許多分配問題。」

低收入消費者受到的衝擊最大

聯準會主席鮑爾上周暗示,聯準會可能不會在12月的會議上進一步降息,這引發貝森特和其他川普政府官員的強烈批評。

聯準會理事史蒂芬米蘭目前正休假,他先前擔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蘭上周六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如果聯準會不迅速調降指標利率,就有可能引發經濟衰退。

財長貝森特最新的評論雖然有催促央行降息的警告意味,但實際上,房貸利率頗高,再加上找工作困難,使得房市不景氣。

《華爾街日報》周日一篇報導示警,房地產泡沫破裂時期的高風險貸款正在捲土重來。

截至10月3日的一周,浮動房貸利率(ARM)佔購屋房貸申請人數的10%,創下2023年以來的最高水準。2021年初,房貸利率接近歷史低點時,只有不到3%的購屋者申請浮動房貸利率。

多數購屋者選擇浮動房貸利率

高昂的房價迫使越來越多購屋者選擇風險更高的貸款方式,來降低借貸成本。

他們選擇的是浮動利率抵押貸款,簡稱ARM。與固定房貸利率相比,這類貸款的初始利率較低。但ARM利率通常會在3到10年後重置,如果在此期間房貸利率上漲,借款人每月還款額可能會增加。

這並非唯一的風險,如果借款人失業或財務狀況發生其他變化,即使利率下降,他們也可能不符合再融資的條件。但購屋者押注房貸利率將在未來幾年下降,使他們能夠在ARM的寬限期到期前進行再融資。

自2019年以來美國房價上漲超過50%,目前接近歷史最高水準,購屋者迫切需要負擔得起的每月房貸。此外,全國許多地區的房屋保險和房產稅成本也大幅上漲。

7年期浮動房貸利率為5.25%

目前,7年期浮動房貸利率為5.25%,比較受歡迎,固定房貸利率為5.875%,乏人問津。例如,一套四居室的房子,價格為75萬美元,選擇5.25%的利率,每個月可以省下數百美元的利息。

根據抵押貸款科技公司Optimal Blue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29日的5天內,30年期固定房貸利率平均為6.15%,5年期可調房貸利率平均為5.46%。

鑒於房貸利率居高不下,以及就業市場停滯不前,許多購屋者簽約後反悔取消的人數增加。根據房地產經紀公司Redfin的數據顯示,9月份約有15%的房產買賣契約被取消,高於一年前的13.6%。這一比例今年以來持續攀升。

取消買賣契約的比例持續攀升

在許多情況下,由於住宅餘屋增加,以及中古屋委託出售的時間拉長,購屋者比過去幾年擁有更大的議價能力。

不過,許多房貸利率較低的賣家感覺出售壓力不大,這也是房價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如果賣家沒有獲得理想的價格,他們完全可以把房子撤出市場。根據《華爾街日報》母公司新聞集團旗下的房地產網站Realtor.com的數據顯示,9月的託售住宅下架數量比去年同期增加約52%。

買賣雙方都不願讓步,這意味著一旦買方檢查房屋,發現任何問題,買賣交易就很容易告吹。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海鷗肆虐釀188死、鳳凰颱風接著來 菲律賓宣布進入災難狀態

TVBS
02

京都嵐山竹子遭塗鴉!當局擬「砍部分竹林」 日媒直擊外國客闖私宅

TVBS
03

26歲青年死後…韓「倫敦貝果」爆逼迫員工自願離職 僅3%能領失業給付

太報
04

女兒邀43歲母赴舞會「媽媽竟與14歲舞伴產子」 手機曝光露骨影像!

鏡週刊
05

德川家康後代po對比照自嘲「長得像祖先」 網驚呼:將軍大人

太報
06

200萬年「冰河水」晶瑩剔透!他用杯子撈來喝 下秒就出事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