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戰正打擊中國龍頭車廠比亞迪,海外成救命稻草
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近期公布了讓市場意外的財報:2025 年第三季淨利潤僅 78 億人民幣,較去年同期驟減約 33%,營收也下滑 3%。這是比亞迪連續第二季利潤下滑,顯示中國國內電動車市場的疲軟與激烈競爭,正嚴重壓縮其獲利空間。
內憂:國內市場價格戰與競爭壓力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但隨著補貼取消和經濟成長放緩,汽車消費明顯轉冷。比亞迪做為市場龍頭,正面臨眾多挑戰:2025 年 9 月,比亞迪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已從一年前的 18% 下滑至 14%;今年第三季,比亞迪新能源車(含純電及插電式混合動力)銷量出現難得的負成長──交付量與同期相比微降 1.8%,為 2020 年來首見。與此同時,吉利汽車、長安汽車等國內競爭對手卻快速崛起:兩家公司第三季銷量分別比去年暴增了 96% 和 84%,迅速侵蝕比亞迪在中低價位市場的市占。
(Source:比亞迪)
在特斯拉自 2023 年初發動降價攻勢後,中國電動車市場掀起持續的價格戰。為了捍衛銷量,比亞迪也被迫跟進促銷,今年以來多次針對主力車型推出限時折扣或換購補貼,然而,價格戰在推升銷量的同時也壓低了整體獲利,這種做法壓縮了利潤空間,即便海外銷售強勁,仍遠不足以抵消自家業績的疲軟。國內市場壓力已迫使比亞迪下調了未來的成長目標。今年 9 月,比亞迪甚至一度失去了「中國銷量最大汽車品牌」的寶座,被上汽集團超越。
長期的惡性競爭甚至引起監管層關切:中國政府已多次喊話要求車企結束不可持續的價格戰,擔心過度削價將影響產品品質,削弱產業健康發展。即便如此,補貼退場前各廠商仍在竭力搶占市占率,價格戰的趨勢短期內難言結束。
外患:海外拓展與歐洲市場野心
比亞迪將海外市場視為新的增長引擎,而歐洲是其中最受矚目的目標。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多次強調全球化布局的重要性。截至 2023 年,中國品牌電動車約占歐洲電動車銷量的 8%,歐盟預計這一比例到今年可能提高到 15%。實際上,包括比亞迪、上汽名爵、長城汽車等在內的中國車企,近年在歐洲的市占不斷攀升。2025 年上半年中國品牌已拿下歐洲約 5.1% 的乘用車市場占比,較前年同期多了一倍。
然而,要在歐洲站穩腳跟並非易事。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的警惕與日俱增:2023 年下半年,歐盟執委會針對中國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認定中國廠商受益於政府補貼,以低價傾銷汽車至歐洲,威脅本土產業。調查於 2024 年底結案,歐盟隨即對中國電動車祭出了高額關稅:除原有 10% 的基本關稅外,額外的反補貼關稅對比亞迪為 17.0%,吉利 18.8%,上汽集團更高達 35.3%。
面對貿易壁壘,比亞迪選擇一手提起法律訴訟、另一手加速在地生產布局:今年初比亞迪聯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等單位,向歐盟法院對上述關稅決議提起上訴;同時為減輕關稅壓力,比亞迪宣布將與全球第七大汽車零件商佛吉亞(Forvia)合作,在土耳其與匈牙利建立電動車組裝廠。利用土耳其與歐盟的關稅同盟關係,在土耳其製造的汽車可免除歐盟懲罰性關稅。
歐洲傳統車廠因電動轉型不及預期導致產能過剩,一些中國車企打算趁機接手歐洲工廠:蔚來汽車近期就傳出有意收購大眾位於比利時的工廠,用於當地生產電動車。這種「曲線救國」的方式,將有助於中國品牌繞過貿易壁壘,同時緩解歐洲當地就業和產能閒置問題,可謂一舉兩得。
除了歐洲,比亞迪亦同步拓展其他海外據點,以打造多元市場版圖。該公司已在亞太和美洲多線布局──今年 10 月的日本東京車展上,比亞迪展出了專為日本市場打造的迷你純電動車,宣示進軍日本的決心;在泰國、巴西等新興市場,比亞迪的電動車銷量近年來也迅速提升,部分國家已將比亞迪列為銷量冠軍品牌之一;比亞迪還斥資於墨西哥興建年產能 15 萬輛的新工廠,僱用約 1 萬名當地員工,藉此輻射北美及拉美市場。
儘管美國對中國電動車依然設有高額關稅壁壘,但比亞迪希望透過在墨西哥設廠,未來能更靈活地供應美洲市場。換句話說,比亞迪已經決心在還有能力時,將目標放在海外,中國的汽車價格戰已經證明,持續在中國市場往下打價格,只會造成全體一起沉淪下去。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