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的是機器腿,累的是人腦:全球首屆人形機器人半馬賽登場,跌倒、爆炸、奪冠全紀錄!
槍聲一響,全球首屆人形機器人馬拉松開跑!22個參賽的機器人當中,僅6個完賽,其餘則是摔倒、腿斷、頭歪、臉斜,或如脫韁野馬原地狂轉,甚至當場爆炸,可謂賽況慘烈。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天工機器人,隨著槍響,邁開38.5公分的大腳,風風火火出發了!然而在它身後的起點,卻很快變成了大型翻車現場。這一幕,就發生在4月19日的北京亦莊,全球首屆人形機器人馬拉松大賽的比賽現場。
這次參賽的人形機器人總計有21支隊伍,控制機器人賽跑的模式分成兩派,一派是以天工機器人為代表的超寬頻通訊組,全靠人類引導員發出信號的方式,引領機器人通過自動導航跟隨;另一派則由人類操控員在旁,直接拿遙控器對機器人即時遙控,或轉彎或加速。
由於這次比賽為全長21公里的半馬賽,沿途設置了機器人選手們的換電池補給站,最後贏得金牌的,就是起跑最快的天工機器人,歷時2小時40分,但是比起隔壁馬拉松賽道上人類跑者的1小時2分半,還差了一大截。
學習跑步第一步:別摔倒
機器人學跑步這件事,已經折騰全球無數聰明的工程師20多年。問題出在哪?難的不是邁開腿,而是難在讓機器人於連續運動中,能持續取得平衡和穩定,其實就是──別摔倒。
2004年,日本知名汽車製造商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HONDA),推出了世界第一個會跑的人形機器人ASMO,跑速只有每秒0.38公尺,實為人類慢走的速度。而ASMO之所以可以行走,全賴工程師們提前做好控制精確的程式設計,只要任一條件出現變化,ASMO就會跌個四仰八叉。
後續十幾年裡,機器人平衡控制雖持續進步,但仍無法徹底解決摔倒這個老問題。即使到了2021年,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公開了一條短影片,片中身高一百八的人形機器人Atlas,一路奔跑跳躍、翻越障礙,甚且結尾還來了個超級後空翻,整套動作行雲流水,彷彿人形機器人活了起來,震驚了全球,但Atlas的順暢動作,仍是工程師在背後精密計算和控制的結果。
工程師在Atlas的頭部安裝了光學雷達,能快速掃描一定範圍的空間,並生成3D地圖,然後通過演算法計算地圖中的地形,轉換切割成多個平面,再讓其計算接下來的行走路徑。通過計算,Atlas從預設的動作庫中挑選出對應的動作,比如跑步、跳躍等。也就是工程師提前根據動力學原理,先在電腦模擬器(虛擬世界)中搭建一個接近現實世界(有摩擦力、慣性等物理規律)的副本,然後通過程式控制碼,一遍遍試測Atlas機器人動作是否穩固,經過調整,讓Atlas機器人順暢地活動起來。也就是說,Atlas從未真正具備通用的平衡能力,只要環境改變、路徑改變,工程師就必須重新變更程式控制碼、重新生成動作軌跡、重新訓練。
火柴人與鴕鳥人都跑起來
這樣的科技,應用於2016年Google發展Transformer(自然語言學習)架構後開始改變,如AlphGo靠自學擊敗了世界棋王李世。後續生成式AI的出現,也打破以往數位資訊發展的傳統範式,改寫機器人的學習應用模式。
Google人工智慧研究「Deepmind」,曾將有頭、手、腳5個端點的火柴人,於其關節處設置能感知觸覺、速度和轉動的傳感測器,丟入虛擬健身房(MuJoCo模擬器),在不給程式指令的條件下,只設定了「向前有獎勵、摔倒和後退會受到懲罰」等簡單的遊戲規則,通過反覆試錯,試驗看看火柴人能否學會走路?
原本這些火柴人只會反覆摔倒、原地抽搐,然而慢慢地,它們也開始學會保持平衡,邁出小碎步,最後甚至健步如飛、繞過障礙物,完成深度強化學習的過程。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所屬機器人公司「Agility Robotic」則以神經網路模型自學走路的應用,訓練沒有頭與上半身的雙足鴕鳥型機器人「Cassie」。不像火柴人那樣從零起步,工作人員提供了一套基礎動作範本,讓Cassie在此節奏基礎上優化動作細節,然後再投入到訓練過程裡,故意製造各種不確定性(如添加感知雜訊、改變地面摩擦力、擾亂重心等),讓Cassie提前習慣現實世界。
經過上億次的訓練,這套神經網路策略成功遷移到了真實的Cassie體內,不靠規則腳本,讓Cassie能自己學會走路。由於Cassie只有兩條腿,沒有頭也就沒有視覺和導航能力,若要跑步仍需人類遙控,所以尚未具備參加本次人形機器人馬拉松賽的資格。至今,人們所熟知的主流人形機器人,均採取穩妥的傳統控制策略,使得人形機器人若要學會跑步,仍是一項稀缺的技能。
機器人馬拉松,工程師也馬拉松
本次人形機器人比賽的第一名天工機器人,是對岸首家聚焦於人形機器人核心技術、產品研發及應用生態建設的創新中心,由小米機器人、深圳優必選、北京京城機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等單位聯合組建,全力攻克人形機器人行業存在的各種工程問題。
這款純電動、身高163公分,體重43公斤,動作逼真流暢可奔跑的人形機器人,能夠快速處理信息,被賦予對環境的反應能力,乃至執行複雜任務時也能展現驚人的準確度。
相較各家機器人,天工機器人在馬拉松賽跑出一枝獨秀的成績,成功核心是其本體設計。設計團隊在硬體上做了大量細節的優化,包括天工比其他機器人來得腿長(步長)、規格輕量化(身輕如燕)、活動關節導熱優化(溫度上升慢於是機器故障率低),並且在腳底設計緩衝,減少關節模組和腳底板的磨損。
由此可知,機器人馬拉松的背後,其實是另一場工程師團隊比較戰鬥力的馬拉松。機器人躺平在地時,工程師們手忙腳亂找出問題;機器人開始跑動時,工程師們則是捏著拳頭為它打氣,或手裡拿著噴壺邊跑邊噴水,只為幫忙關節機件降溫。
泛機器人時代 is coming
目前全球機器人市場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型:傳統應用,如汽車、電子、金屬加工等製造場景的工業機器人;用於物流(如自動搬運車AGV)、醫療(手術機器人)、安防、清潔等領域的專業服務型機器人;以及規模較小、但隨著AI輔助功能提升而展現巨大潛力的個人/家庭使用型機器人,如掃地機器人、陪伴型機器人、教育型機器人。
機器人產業的爆發除了市場需求驅動,核心的動力就來自於人工智慧(AI)、感測技術、機械運動控制、雲端運算等領域的創新,使得以往仰賴預編程式運作,只執行固定模式任務的機器人,開始具備了更強的環境感知、自主決策與適應能力。這些技術突破,正推動機器人從「剛性自動化」走向「柔性智能化」,擴大其應用範圍與商業價值。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World Robotics 2023〉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工業機器安裝累積存量已突破360萬台,在區域市場上,亞洲為全球工業機器人最主要的消費地,中國大陸更是全球機器人應用最大的市場,所擁有的工業機器人佔全球50%。與此同時,在醫療照護、倉儲物流、餐飲、零售與教育等多個應用場景中,服務型機器人市場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
北京亦莊的人形機器人馬拉松比賽,不只創下歷史,見證此刻機器人發展的能與不能,更揭開一場深層次的產業與文化變革。隨著機器人技術與AI、5G、雲端、大數據深度融合,「泛機器人時代」正加速成形。機器人將不再只是工廠內的機械手臂,而是遍布城市、家庭、醫院、戰場與太空的智能載體,成為數位社會的基礎設施之一。面對這場全方位轉型浪潮,人類都必須重新思考競爭優勢與未來社會的共生秩序。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跑進靈魂深處─台灣越野》2025年6月號 第160期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