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用三明治抵抗末日:與煮雪的人一起《重返月球博物館》
煮雪的人寫的,與其說是「小說詩」,不如說是「夢境詩」。他總是從現實走入異樣夢境,又在夢境裡夢見現實。在這本詩集的〈白日夢〉中,他自己清晰意識到這一點。
➤外食的風險
那種異樣,讓我想到宮澤賢治著名的小說《要求很多的餐廳》:兩個軍裝獵人在山裡迷路,走進一家山貓餐廳,遭遇諸多不合理要求,他們還溫水煮青蛙般一一順從,直到發現原來自己才是這家餐廳的的食材。這大概是關於外食最可怕的惡夢。
顯然,煮雪的人是個外食主義者。波特萊爾在街頭遊蕩,煮雪的人卻是在餐廳街從街頭吃到巷尾。這本詩集幾乎每首詩都換個用餐場景,從燒肉店、關東煮、居酒屋、麥當勞、麵店、壽司店、咖哩店、海產店,到吃桌菜的飯店。吃飯愜意,還可以打卡上傳,然而,外食不是沒有風險。電影《神隱少女》中的父母,不就是吃得太多變成豬?
煮雪的人的詩,有宮崎駿的狂想,有宮澤賢治的幽默,但煮雪從來就是用淡定的語調,將人生不尋常的片刻、記憶、難以言宣的情感,鋪陳為寵辱不驚的日常。這種日常性,讓我們取得即使面對世界的毀滅,也可以泰然處之的勇氣。
然而,和前兩本詩集的差異,不只是去了更多餐廳,那些異樣的日常性,反映了更多對現世的關切與憂慮,而不只是奇思異想。開篇第一首〈核彈引爆之前,我們一起做三明治〉的場景設在大賣場,作者和伴侶在核彈引爆前,並肩製作三明治。他坦承此前的豁達只是自我欺瞞,「我於是知道什麼是無力與愛並存」,然後停格在窗外閃光,被無限延長的一秒鐘。
用三明治抵抗末日,無比荒謬,卻十分動人。末日前,寫詩、吃美食,其實都是種掙扎。
「貝類是否真的在掙扎?」我問老闆:「還是只是熱脹冷縮?」
看似無關心的搞笑,卻暗含「天地不仁」的大哉問。但身為貝類,在海市蜃樓的夢中,是否也會感覺到痛苦?這是留給讀者自己回答的問題。
煮雪式的幻想,可以更形象化地貼近生之本質。在〈泳池無人〉〈無人泳池〉雙聯作中,敘述者躺在泳池中,卻無法確定水深是2公尺、或只有10公分,他是躺在水上、還是水中。
比起卡夫卡,明確地指出室內下大雨、或人變成了蟲,煮雪的生存異化,更多是充滿不確定的自我與外界關係的懷疑。唯一確定的是,泳池或海的外邊,「有人在烤派」,那像一種對身外之物的美好憧憬。
根據他與所有餐館老闆的對話,食物是唯一可靠的依憑,更代表通往每一個出口的可能。就像另一首詩裡說的:「倘若我有一位逝去的愛人/我會為他烤一片肉」。難怪餐廳街就是煮雪的全世界:
「時間有盡頭,但萬物未必。」友人說:
例如這首詩中的我
會無限次迷失在餐廳街
而你,會無限次拜訪我
➤未來的西瓜
回過頭來問一下,什麼是「小說詩」?或為什麼是「小說詩」?這個被煮雪的人標舉的文類看似散文詩的變奏,顯得既古老又未來。小說詩和散文詩都有敘事的企圖,兩者之區別一則是形式上的——小說詩採詩的分行,散文詩採散文的連續書寫。
但更根本的差異,其實是在於散文詩往往追求強烈意象的驚心效果,而煮雪的小說詩,卻隨著分行的節奏,展現了一種從容的態度,留給讀者更多迴旋的餘韻。也可以說,這種文類是獨屬於煮雪的,把戲劇性擱置在留白裡。
在煮雪的世界,過去的遺跡無所不在,但他卻更想活在未來。現實就是不會有神奇的意外訪客,深夜不會有人來敲門,「除非你叫外送披薩」。索性隔絕所有的遺憾,決心當一個21世紀的人造人:
「什麼植物象徵夏日?」
一位畫家問我
「冰箱裡的切片西瓜。」我說我不坐在山頂
我坐在冷氣房中
即使超市貨架上可能只有保麗龍彩色幾何體,他仍如此斬釘截鐵,與19世紀浪漫主義割席,煮雪的人很像20世紀初期未來主義的2.0。他還把詩送上了月球。這就是未來嗎?我不禁想起電影《銀翼殺手》原著的書名:《複製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會,不但會,而且還會寫詩,而且還會把淚水藏在詩裡,那就是煮雪的人。●
重返月球博物館
作者:煮雪的人
出版:鏡好讀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煮雪的人
1991年生於臺北市,日本法政大學文學碩士。2011年創辦《好燙詩刊》。2021年以《掙扎的貝類》入圍臺北國際書展大獎,成為該獎開辦以來首本入圍的詩集。詩作〈月球博物館〉被選入美國拱門任務基金會「方舟月球藝術典藏(Arch Lunar Art Archive)」計畫,2024年2月經由奧德修斯號送上月球典藏,預計可保存5000萬年,為目前已知最早登陸月球的華文新詩。
著有《小說詩集》、《掙扎的貝類》、《讀出一記左勾拳》等。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等。作品入選《新世紀新世代詩選》、《臺灣詩選》、《臺北詩歌節詩選》、《衛生紙詩選》等選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定期贊助
單筆贊助
300
500
1,000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300
500
1,000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2025-08-19 17:00 月球博物館, 煮雪的人, 小說詩, 詩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