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核子信任機制明年到期:川普政府下一步棋與三邊核武挑戰
今年第三季末,美國國會一篇《U.S.-Russian Nuclear Arms Control: Overview and Potential Considerations for Congress》的報告點出了川普政府在明年將遇到的大難題——美俄兩國之間碩果僅存的核武管制條約《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New START)即將於 2026 年 2 月到期。
由於俄羅斯因烏克蘭戰爭已單方面「暫停參與」條約,並拒絕進行現場核查與數據交換,這份原本用來維持戰略穩定的重要文件正瀕臨失效。美國國會的一份最新報告揭示了這一危機,並為決策者們提出了嚴峻的政策考量,特別是面對潛在的 川普政府 對於未來核武裁軍的態度,以及中國崛起帶來的「雙核對等對手」新格局。
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危機:俄羅斯背棄信任機制
New START 條約旨在將美俄的戰略核彈頭數量限制在 1,550 枚,並將部署載具(如洲際彈道飛彈、潛射飛彈和戰略轟炸機)限制在 700 個。儘管這項條約的延長是兩國在 2021 年達成的共識,但自 2022 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合作基礎便迅速瓦解。
俄羅斯總統普丁已於 2023 年宣布「暫停參與」,雖然聲稱仍將遵守數量限制,但實際操作上已停止執行最關鍵的義務:現場核查與數據交換。美國國務院已批評俄羅斯的舉動在法律上無效,並採取了相應的反制措施。
報告指出,俄羅斯這種「部分遵守」的態度使美國難以驗證其核武庫的真實狀態,核子信任機制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如果 2026 年條約如期失效,將標誌著兩大核武強國之間長達數十年的戰略核武限制將完全消失。
談判還是懲罰?川普的表態與國會的兩難抉擇
面對 New START 迫在眉睫的失效,美國國內的政策制定者們存在巨大分歧。
國會報告透露,前總統川普曾在 2025 年 7 月表達了維持 New START 核心限制的意願。巧合的是,普丁在同年 9 月也表示,即使條約到期,只要美國也願意,俄羅斯將繼續遵守條約的數量上限。這種微妙的隔空喊話,為未來在川普政府時期重啟談判留下了一絲可能性。
然而,國會內部對此存在兩難。部分議員認為,即使在緊張局勢下,核武管制仍具有「持續價值」,應當敦促政府盡快展開新談判。但另一部分人則對俄羅斯不遵守承諾感到擔憂,呼籲國防部(DOD)必須為「無條約約束」的未來做好準備,並強調必須加速美國的核武現代化計畫,以確保國家的威懾能力。這項核武現代化計畫,涉及新型 ICBM、新型戰略轟炸機和潛艇的採購,預計每年將耗資超過 950 億美元。
超越戰略武器威脅:短程核武與新型載具暫無規範
除了 New START 所涵蓋的戰略核武外,報告特別點出了兩大不確定因素:
首先是非戰略核武器(Nonstrategic Nuclear Weapons)。這些射程較短的核武器一直以來都未被主要條約涵蓋。自歐巴馬時代以來,美國政府持續尋求與俄羅斯談判可核查的限制,但均告失敗。俄羅斯在 2023 年將這類武器部署至白俄羅斯的舉動,進一步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
其次是俄羅斯正在發展的新型核武載具。普丁曾宣稱這些新型武器是為了反制美國的彈道飛彈防禦系統,包括核動力巡弋飛彈和自主水下系統等。這些武器遊離於現有核武管制框架之外,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構成新的挑戰。
中國因素崛起:進入「雙核對等對手」新時代
報告最後強調,任何關於美俄核武管制的考量,都必須置於一個新的地緣政治環境下:中國核武庫的急速擴張。
根據美國國防部的評估,中國的核彈頭數量可能在 2030 年超過 1,000 枚。這使得美國從傳統的「一對一」核武對手轉變為面臨「雙核對等對手」的威脅,對美國的威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國會戰略態勢委員會的報告指出,美國必須先制定一套符合新時代威懾需求的核武力量要求,然後再考慮任何新的核武管制限制。在缺乏正式條約的情況下,專家建議應至少推動與俄羅斯和中國的非正式「風險管控措施」,例如數據交換或不干預對方核指揮系統的政治承諾,以避免誤判並穩定全球戰略環境。因此,未來美國的核武政策,將不再只是單純的美俄雙邊問題,而必須納入中國因素進行複雜的三邊博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