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市售蔬果農藥殘留率高嗎?食藥署抽驗「高風險蔬果」違規 16%,「隨機抽樣」違規 5%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5月13日14:07 • 發布於 05月13日04:53 • 上下游新聞

食藥署昨(13)日公布 2025 年 1 至 2 月市售農產品農藥違規抽驗結果,不合格率高達 14.5%,其中多項蔬果檢出禁用農藥,包括包心芥菜、韭菜、菠菜、辣椒等,知名高級超市販售進口草莓,更驗出禁藥殘留。

相較於市場端的農藥殘留檢驗數據,農糧署與田間與集貨場的抽驗合格率動輒高達 96% 至 98%,兩者落差極大。消基會表質疑,農糧署的抽樣方式或執行過程過於寬鬆,應找出原因修正。

日本進口草莓經常驗出台灣不允許使用的農藥。(圖片提供/食藥署)

禁用農藥仍見蹤影,高風險蔬果違規高達15%

根據食藥署統計,1 至 2 月抽驗 716 件,其中八成樣品為針對「高風險蔬果」的精準抽樣,584 件樣品中有 95 件不合格,違規率達 16.3%。另外兩成樣品,則為「隨機抽樣」,132 件中僅 7 件不合格,違規率為 5.3%,兩者合併計算後,合格率僅 85.5% ,引發國人食安疑慮。

「高風險蔬果」定義為常違規的韭菜、青花菜、茼蒿、菠菜、青蔥、青江菜、韭菜花、油菜及菜豆、四季豆等,或是某些容易出問題的市場、攤商,特別抽驗。

本次檢出多項不得使用之農藥,包括草殺淨(不得用於包心芥菜及韭菜)、派美尼(不得用於青花菜)、賽氟滅及賽派芬(不得用於青蔥)、賽安勃(不得用於茼蒿)、陶斯松(不得用於菠菜)、毆蟎多及賽氟滅(不得用於韭菜花)、氟大滅(不得用於皇宮菜及菠菜)、賽安勃(不得用於西洋芹菜)、歐索林酸(不得用於番茄)、畢達本(不得用於小黃瓜)等等。

另外,用於蘿蔔、九層塔等作物的普拔克、達滅芬、歐西比、克凡派等農藥則有殘留超標現象,超標數值從 0.06 ppm 至 2 ppm 不等。

食藥署針對違規商家進行裁罰。(照片提供/食藥署)

知名超市進口草莓驗出禁藥

違規農藥的抽樣地點包括全聯、家樂福、大潤發等連鎖超市,內埔及澎湖農會超市,各地傳統市場及水果行等。同時,Mia C’bon、微風超市及日本超市 LOPIA JC PARK 皆因販售的進口草莓被檢出不得使用的亞派占與阿納寧而違規。

食藥署南區管理中心主任魏任廷指出,66 件違規樣品已移請農政單位處辦,28 件依《食安法》裁處 6 萬到 24 萬元不等罰鍰,另有 8 件由地方政府衛生局處辦中。

食藥署針對違規商家進行裁罰。(照片提供/食藥署)

陶斯松已禁用,卻仍驗出殘留,來源不明難釐清責任

值得關注的是,多種連續採收的豆類作物,包括甜豌豆、豌豆、四季豆、甜豆、敏豆與豌豆莢,近期被檢出含有不得檢出的農藥成分,如加扶保、陶斯松與曼普胺。其中,陶斯松自 2024 年 4 月 1 日起已在台灣全面禁用,卻仍在本次抽驗中出現殘留,引發疑慮。

對此,魏任廷表示,不排除部分違規樣本為進口產品,然而,在本次違規的 11 件豆類樣品中,包括檢出陶斯松的菜豆等 6 件,因業者未保存買賣單據,導致無法溯源產地,食藥署亦無法進一步追查責任來源,凸顯農產品流向管理與紀錄制度的缺口。

藥毒所農藥應用組研究員黃莉欣指出,有少數菜農為節省成本,仍習慣使用價格較低廉的加保扶防治薊馬,或以歐殺松防治豆莢螟,這些作法不僅違規,也增加食安風險。她強調,其實針對上述害蟲,只要及早施用蘇力菌等生物性製劑,即可有效防治,且較為安全。

部分商家未能保存買賣單據供溯源,遭食藥署依《食安法》進行裁罰。(照片提供/食藥署)

高風險品項違規率高 抽樣方式影響解讀

針對不合格率高,魏任廷解釋,本次採取兩種抽樣方式,目的不同,「精準抽樣」是根據過往違規資料的大數據中找出「高風險」所在,目的在揪出違規者並溯源改善。因是針對「容易違規者」的抽樣,因此不合格率的確會比較高,且因針對高風險蔬果來抽查,因此不代表整體市場違規情況。

另一方面,「隨機抽樣」則不管常見還是冷門、高風險或低風險,是從所有市售蔬果中隨機選取樣品,這樣較能反映一般市售產品的普遍狀況。以 1、2 月為例,違規率僅有為 5.3%。

魏任廷坦言,兩種抽樣目的不同,合併數據恐使民眾誤以為整體市售蔬果違規率高達 14.5%,未來將評估分開呈現數據,提升資訊清晰度。

輪作與鄰田用藥影響殘留

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顏瑞泓指出,針對高風險作物的抽驗,違規率本就會高於隨機抽樣,至於應高出多少才算合理,則「很難一概而論」。他進一步解釋,台灣農地面積狹小,不易設置緩衝隔離帶,加上作物種類多元、栽培方式多變,農民常需進行輪作,因此容易出現因鄰田或前一期作物用藥殘留所導致的交叉污染情況。

防檢署副署長杜麗華則表示,農藥使用違規問題牽涉複雜情境。她指出,農民人數眾多,有時會出現將 A 作物可用的農藥誤用於 B 作物的情況,或是面對多雨氣候時過度防治、增加用藥頻率。

杜麗華也呼籲農民善用政府提供的技術資源與諮詢平台,包括農試所與各地區農業改良場皆設有農藥諮詢窗口,「有問題就問,別憑經驗亂用藥。」

民間團體呼籲分開數據,報告更透明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檢驗長凌永健指出,過去消基會一直建議政府採用「精準抽樣」來瞭解食安狀況,如今食藥署從善如流,他十分肯定,他強調抽驗風險高的作物,才有機會抓到不良商品。

凌永健建議,食藥署「應該將『精準抽樣』與『隨機抽樣』分開呈現才對」,才不會削弱國人對檢驗結果的理解與信任。此外,政府應強化資料透明化,尤其是抽樣模式、報告原始資料與公開查詢便利性。

例如,許多食安檢驗報告是 PDF 檔案,不易轉出原始數據再進行分析;各類食安報告藏身在政府網站中不易查找。政府機關公布檢驗結果的目的是為了跟國人溝通,他呼籲在揭露資訊的工作上能夠更確實、友善。

最後,凌永健也批評,農糧署田間與集貨場的抽驗合格率動輒高達 96% 至 98%,與市場端檢驗數字差異大,他質疑農糧署的抽樣方式或執行過程過於寬鬆,才會造成後市場端的不合格率經常高過田間抽驗。

農糧署稱抽驗周全,卻難解不合格率落差疑慮

農糧署表示,田間與集貨場每年抽驗件數逾 1.4 萬件,涵蓋 240 項蔬果,抽驗件數及廣度足以代表國內上市前蔬果抽驗合格率。除針對高風險作物強化檢驗,也會針對前次曾有抽驗不合格紀錄的農民名單,於次年度加強辦理田間採樣作業。

然而,市場端違規率普遍高於產地抽驗結果,引發外界質疑產地抽樣是否具有代表性。對此,農糧署未明確回應原因,僅表示違規案件皆已溯源查處,並列為次年重點抽查對象。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明起連3天天氣不穩「週日最糟」! 南海熱帶擾動恐升級熱帶低壓

自由電子報
02

高雄漢來雙人房520元標錯價 Agoda認訂單有效

中央通訊社
03

亞馬遜雨林為何沒雨了,科學家找到答案

科技新報
04

北市高中教師「課堂播九三閱兵」 學生反感竟被嗆「不喜歡出去」

太報
05

最高1千萬!6張中獎發票沒人領「消費明細曝光」 今天錯過就充公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