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電影

本屆坎城影展為何充滿「政治煙硝」?

換日線

更新於 06月18日10:43 • 發布於 06月02日11:13 • 王善/阿善 Café 的世界分館
本屆坎城影展為何充滿「政治煙硝」?

上圖為坎城影展主場館節慶宮。Photo Credit:王善 攝影

第 78 屆坎城影展在 2025 年 5 月 13 日開幕,日前也於 5 月 24 日正式結束。

2025 年,國際政治仍處在風雲色變之時:俄烏戰爭尚未結束,加薩走廊的戰爭仍持續進行。此時,美國總統川普又在影展開幕前不久,宣布要對「外國製作」電影徵收 100% 關稅,讓全球影視產業一片震驚。

有人說: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

然而,坎城影展作為全球影壇的年度盛事,各國創作者皆會來到這裡表達觀點,觀眾也期待影展能在全球議題上有所表態。此外,法國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各種「聲音」、對於各種訴求相當重視的社會,因此坎城影展的其中一個特色,就是與社會脈動的緊密連結。

我們也不能忘記,坎城影展在 1939 年創立,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要跟由法西斯政權掌控的威尼斯影展抗衡,給了它「名正言順」的自由政治血統。

國際社會的變化,究竟對本屆坎城影展帶來哪些影響?本文將從放映現場、官方活動,到現場刊物的媒體風向,為讀者整理我親赴法國坎城期間,觀察到各式各樣濃濃的「政治煙硝味」。

俄烏衝突延燒,影展堅定挺烏立場

2022 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坎城影展便在當年的活動中,謝絕俄國官方代表參加。

時至今日,3 年過去,俄烏戰爭尚未完全落幕,影展主辦方遂與坎城市長辦公室及法國電視台合作,在開幕首日舉辦「烏克蘭日」,為各國媒體放映 3 部與烏克蘭戰火相關的作品,包含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紀錄片、拍攝前線戰事的紀實影像,還有以《戰場日記》(20 Days in Mariupol)拿下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的烏克蘭導演 Mstyslav Chernov,所執導的最新作品《2000 Meters to Andriivka》。

我在「烏克蘭日」入場觀賞了兩部電影,其中《2000 Meters to Andriivka》深深觸動了我。

烏克蘭導演 Mstyslav Chernov(左)於影廳現場,影展藝術總監(右)親自主持放映。圖/王善 攝影

該片早在今(2025)年 1 月的日舞影展首映,但這次的坎城放映,導演仍親臨現場,烏克蘭駐巴黎大使也有出席,到現場與導演致意。觀賞完畢之後,包含我在內的媒體記者,都激動地起立鼓掌許久,結束放映還有許多人蜂擁而上,與導演交換意見。

這部紀錄片聚焦 2023 烏克蘭大反攻的其中一個村莊 Andriivka,由 2,000 公尺持續推進至村莊本身,過程中卻傷亡無數,而試圖「拯救」的村莊則已經殘破不堪、空無一人。導演並未落入傳統戰爭紀錄片的英雄式敘事,也未鼓吹這樣的「反攻」是成功的作戰,反倒是由士兵的視角出發,映照出「死亡」、「死寂」的意象,許多珍貴的實戰畫面讓觀眾心中餘波盪漾,並提出深刻探問:這樣的戰爭,要一路打到士兵們的生命尾聲嗎?

戰爭不只鑿下政治影響,也同時為藝術創作帶來養分。正如同烏克蘭導演 Mstyslav Chernov 在片中所自述:俄羅斯全面入侵後,有人停下學業、拿起槍枝,但導演本人則是拿起攝影機,記錄下戰爭的真實樣貌。

除了前述「烏克蘭日」,本屆影展的片單當中,也選入多部回應俄烏戰火的作品。

從主競賽的作品來看,烏克蘭導演 Sergei Loznitsa 的新片《Two Prosecutors》,看似講述的是史達林時代,蘇聯政府的極權、官僚;卻也恰好呼應當代,俄國總統普丁權力一把抓,對政治思想進行言論控制的現實。

該片以古喻今,且以「冗長等待」的電影語言,表現底層檢察官等不到上級長官的無奈,形式與故事內涵相符,是本屆相當強勁的作品,目前也已經有台灣上映計畫。

《Two Prosecutors》劇照。圖/坎城影展 提供

平行單元「導演雙週」的開幕片,則選映了法國電影《親愛的恩佐》(ENZO,暫譯),台灣觀眾未來也有機會在戲院欣賞。

《親愛的恩佐》是我的愛片之一,看似是一位少年探尋性向、迷惘人生目標的成長電影,卻巧妙融入俄烏戰爭時事,讓少年愛上一位烏克蘭移民男子,讓他對聲援烏克蘭產生嚮往。宏觀來看,少年與烏克蘭男子的愛情,也恰巧是法國與烏克蘭的夥伴關係 ──必須維持某種「安全距離」,某些時候看起來更像是一場「單戀」。

透過各單元選片,回應以哈等國際戰事

至於本次的「一種注目」單元,則出現了一部「政治上」非常有趣的作品 ──《Once Upon a Time in Gaza》。這部黑色喜劇由兩位巴勒斯坦導演執導,講述「哈瑪斯」在加薩走廊掌權之後,一名毒販如何成為「政治宣傳大片」的男主角,該片也對哈瑪斯的行為提出批判,最後獲得了一種注目單元的導演獎。

在電影首映當下,導演在現場疾呼道,「持續了超過一年,加薩遭受了現代歷史上,最大規模、最大傷害的種族滅絕。」他繼續提及,以色列的殺戮至今仍天天上演,有太多人傷亡,「我希望這場滅絕,此刻可以停止,我有好多家人還在那裡。」現場的掌聲,給了他滿滿的支持。

《Once Upon a Time in Gaza》拿下導演獎,兩位導演上台後,觀眾起立歡呼。圖/王善 攝影

有加薩的觀點,來自以色列的聲音當然也沒有缺席。我個人最欣賞的以色列導演那達夫拉匹(Nadav Lapid),本次帶著新作《Yes!》來到「導演雙週」單元;若影迷朋友仍有印象,他其實是 2021 金馬影展的焦點影人之一。

本次新片,那達夫拉匹一如過往批評以色列狂飆的國族主義,故事觸及以巴全面開戰後的以國社會,充滿過度的動能、瘋狂的派對,象徵著失控的社會;同時,人民對於政府轟炸加薩逐漸麻痺。全片論理批判生猛有力,劇本充滿諷刺又令人心碎。

「這部電影裡的一切都不合理,」導演在首映前這麼說,「而以色列發生的一切當然也不合理。」不過,我倒認為本作過度注重表現形式、政治訴求,失去了說故事的初衷,令人較難親近。

《Yes!》劇照。圖/導演雙週 提供

坎城該對加薩戰爭明確表態嗎?

片單飄出「火藥味」外,影展期間的花邊新聞,也同樣與加薩走廊脫不了關係。

在坎城影展開幕前夕,影星馬克魯法洛(Mark Ruffalo,曾飾演「綠巨人浩克」)、雷夫范恩斯(Ralph Fiennes,曾飾演「佛地魔」)等超過 350 位電影工作者,簽署發表了一份公開信,譴責以色列的屠殺行動,造成巴勒斯坦記者、同時也是本屆影展入選紀錄片《Put Your Soul on Your Hand and Walk》的主角「Fatma Hassona」身亡。

Fatma Hassona 是紀錄片主角,但已經身亡。圖/ACID Cannes 提供

想當然爾,這封公開信成了影展首日的話題焦點。在開幕記者會上,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的記者一直試圖提問,但一再被忽略,最後成功拿到麥克風後,立刻質問評審團主席、法國資深影星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為何沒有參與連署?」茱麗葉態度強硬、避而不答,最後只回了一句,「不久之後你就會理解了。」引起現場一陣譁然。

正當許多人表達對茱麗葉的不滿,誰知道「劇情」急速轉彎,在開幕典禮現場,茱麗葉畢諾許特別悼念 Fatma 之死,還說她「原本應該與我們同在。」

有意思的是,影展開幕這兩週來,媒體中心的門口一直掛著 Fatma 的照片 ──看來,坎城影展已經站穩立場,堅定支持創作自由,反對無差別的轟炸攻擊。

媒體中心門口,掛著 Fatma 的照片。圖/王善 攝影

從好萊塢到坎城,川普時代下被「烏雲籠罩」的影業

另一個影展現場的討論焦點,則是川普時代的影視及政治新局。

本屆影展開幕前夕,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將對所有外國電影加徵 100% 關稅,這對坎城的電影市場展,也是全球最大影視的交易聖地,帶來了極為不穩定的情緒。

影展首日,在現場的各大媒體刊物,不約而同都在關心關稅政策會不會讓電影版權「越來越難賣」。不只如此,還有許多影人擔心美國逐漸加嚴的移民政策,會讓外籍電影工作者不敢出境美國,擔心要回美時會遭受「刁難」。

坎城市場展。圖/坎城影展 提供

面對川普,現年 81 歲、榮獲本屆榮譽金棕櫚獎的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在開幕典禮致詞時大力抨擊,直言川普是「庸俗的總統」。

另一方面,美國導演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新片《腓尼基計劃》(The Phoenician Scheme)於坎城首映後,在記者會現場,當導演被問到有關川普的關稅政策,則是幽默地回應:「我不是經濟學專家,但我覺得,這代表川普要拿走所有的錢。那我們得到了什麼?」

《腓尼基計劃》劇照。圖/坎城影展 提供

不只如此,本屆競賽片的另一部電影,也傳出對川普的「炮火」。

《深夜裡的美味祕方》(First Cow)導演凱莉萊卡特(Kelly Reichardt),其最新作品《The Mastermind》再度挖掘美國歷史,以越戰時代的動盪為背景,找來影壇當紅炸子雞喬許歐康納(Josh O’Connor),譜出一個「比悲慘更悲慘」的藝術品大盜故事 ──本片強烈的政治指涉,勢必會被拿來與此刻混亂的美國對照。

在《The Mastermind》的記者會上,導演笑著回應,本片拍攝確實恰好就在選舉期間,拍片地點又好巧不巧就在副總統范斯的家鄉俄亥俄州,「待在拍攝現場的『泡泡』當中感覺不錯。」導演這麼說。

另一位主演約翰馬加羅(John Magaro)的說法就更為直接,直說川普有著「壞脾氣」,卻影響著百萬人的生命;約翰更用「他 X 的混亂」來形容當今美國,但他也相信國家的司法系統,應該不會讓川普為所欲為。

《The Mastermind》記者會現場,右起為喬許歐康納、本片導演,以及演員約翰馬加羅。圖/王善 攝影

從金棕櫚得主、埃及禁片,看不妥協的創作自由

除了川普危機,創作自由也是關注焦點。

本屆坎城影展的最高榮譽金棕櫚獎,獎落伊朗導演賈法潘納希(Jafar Panahi)的新片《只是一場意外》(Un Simple Accident,暫譯),該片確定會在台灣上映。這部電影以一群曾遭「刑求逼供」人們的「反撲」談起,批判伊朗政權對人民的壓迫,以及自身貪汙腐敗;身為受害者,人民的反擊又如何力不從心,令人看得惋惜。

坎城影展閉幕典禮,《只是一場意外》拿下金棕櫚獎,全場起立致意。圖/王善 攝影

全片最讓我動容的,是創作者展現出「人民」與「極權國家機器」的不同,前者的「復仇」又為何難以心狠手辣。結尾更是令人激動萬分,道出刑求陰影如何揮之不去,恐懼永遠在生命中繚繞。

潘納希因為作品過於敏感,曾兩度被關押至監獄 ──本屆坎城讓他的作品在大銀幕與觀眾相見,更在最後奪下大獎,不僅對潘納希而言是極大的振奮,也是對創作自由最鏗鏘有力的聲援。

不約而同地,《開羅謀殺案》導演 Tarik Saleh 最新作品《Eagles of the Republic》也被選入主競賽。導演目前居住於瑞典,自 2015 年起就被禁止回到埃及,他創作的電影也都成為「禁片」。

Tarik 延續過往挖掘埃及政治的題材,本次更直搗權力核心,將埃及現任總統也放入劇本中,揭露政府當局如何掌握影視產業,製作出為國宣傳的「愛國電影」,同樣是對影視創作自由的深刻反思。雖然本片將在台灣上映,但勢必無法在埃及的戲院與觀眾見面。

綜上而言,從俄烏戰爭、加薩走廊,再到川普危機、創作自由,本屆可謂最充滿「政治煙硝」的其中一屆坎城影展。不過,這不正是藝術的魔法所在嗎?

現實中難以解決的問題,讓藝術先行、創作發聲,有多元的聲音、包容的產業,全球影視圈才能夠在變動的政治局勢中,扮演引領社會前進的重要角色。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藝術不歸藝術──加薩、烏克蘭、川普,本屆坎城影展為何充滿「政治煙硝」?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對抗極權的坎城影展──消失的第一屆,與「被消失」的創辦人
●「我們加薩人是不是沒有快樂的權利?」──當最後一座文化中心倒下,以色列摧毀的是建築,還是文化?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金馬62:限動影音

獨家私訊、影迷私房貨都在這
影音

張震紐約車被偷 演技太好被路人當真

LINE TODAY 獨家私訊
影音

金馬62來了!眾星集結典禮預告篇

金馬62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5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