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99%精準度的MLB球種判別系統陷入混亂?復活的大谷翔平球種進化解析
越來越接近理想的四縫線速球旋轉效率
第三度先發——第二局,大谷翔平(洛杉磯道奇)對上曾在大學時期以「二刀流」聞名的Jac Caglianone(堪薩斯皇家隊)時,投出的第三球,在MLB官方網站「GAME DAY」中被標示為伸卡球(Sinker),但那顆球應該是指叉球(Splitter)吧?
以下是該球的軌跡數據,與本季所投的指叉球與伸卡球做比較:
從數據來看,變化量確實與伸卡球幾乎相同,但球速與旋轉數卻接近指叉球。
雖然最好的方式是詢問本人,不過在那場比賽當天,更引起關注的其實是他的四縫線速球。對Caglianone投出的第一球,高速往外角高點竄升,成功誘出揮空,其縱向變化量為18.12英吋,過去的平均為14.88英吋,對打者來說應該產生了浮升的錯覺。
也就是說,大谷的四縫線速球旋轉效率(※)終於突破85%了嗎?如果真是如此,那麼對於他一直以來追求改進這項數值的努力而言,這將是觀察其進化的重要指標。
※旋轉效率是決定球路軌跡的因素之一,表示球的旋轉能量如何轉化為實際變化。如果旋轉效率達到100%(即完美的後旋),那麼所有旋轉都將影響球的變化,使打者感受到「球在上升」的錯覺;若只有50%,則表示旋轉的力量只有一半轉化為變化,縱向變化量自然也會減少。
回到話題本身,因為旋轉效率要到隔天才會公布,所以先確認縱向平均變化量,結果為16.44英吋,相較過去也算是相當高。而當天的大谷出手角度為34度,雖為復出以來最高,但仍低於其生涯平均。
根據這兩項數值,可以推測旋轉效率可能已超過85%。在被詢問時,大谷這麼說:
「我覺得比起單看旋轉效率,還是應該要跟球速一起比較才準確。」他接著補充:
「像今天這樣接近100英里球速的情況下,球的“浮力”也不差,我認為旋轉效率應該還算可以。雖然還沒完全確認所有數據,但應該算是有進步吧。」
他用了「浮力」這個頗具衝擊性的詞語。對大谷來說,一旦過於用力,即使球速提升,旋轉效率往往會下降。然而,先前提到的對Caglianone的第一球,球速高達99.9英里,卻依然展現出浮力,應該讓他感受到手感的回歸。
當天的四縫線速球平均轉速為每分鐘2487轉,遠高於歷年平均。而本季四縫線的平均轉速也已達2391轉。
不過,如先前所說,單靠高轉速並不足夠,若旋轉效率低落仍無法達到預期效果。那麼隔天查閱Baseball Savant的數據後發現,前兩場比賽的旋轉效率為79%,但總體(26球)已上升至83%。
由此可推算出第三場比賽的旋轉效率為88.5%。考慮到大谷本人可能以突破90%為目標,這個數值已相當接近理想。
也難怪他會說出「應該算是有進步吧」這句話
大谷的球種正在經歷什麼樣的進化?
那麼回到前段提到的Caglianone第三球,因無法直接確認大谷的看法,記者改向捕手Dalton Rushing詢問,他表示:「對,那顆是指叉球。」投手助理教練Connor McGuiness也證實:「雖然沒有控到好位置,但是一顆不錯的指叉球。」目前精準度尚待提升,但若今後能投得更準,該球種將可能成為象徵他復活的重要武器。
原因在於,從前述數據可見,現在的大谷,其指叉球橫向變化量增大,使其與伸卡球的差異變得更難分辨。畢竟連MLB引以為傲的球種判別系統都判錯,打者當然更容易混淆。
順帶一提,MLB官方「GAME DAY」的球種判別系統,是利用神經網路(一種AI技術)進行投球分類的軟體。該系統會依照投手的個別特性進行客製化訓練,例如在區分滑球(Slider)與橫掃型滑球(Sweeper)時,即使某顆球橫向變化量達到Sweeper的標準,只要選手稱之為Slider,系統就會學習將其分類為Slider。
若要詳述該系統的開發歷史將會篇幅過長,但自2006年季後賽首次導入以來,系統歷經多次改良。根據2020年3月MLB官方公布的數據,若是資料已累積的投手,判別精準度可達96.25%。雖然尚無2025年的數據,但目前據說已提升至99%。
然而,由於該系統的特性,對資料不足的新人來說,準確率可能降至約75%。大谷當然不是新人,資料充足,但若球路與過去不同,仍會導致誤判。在這樣的情況下,系統準確率在未充分學習前無法穩定。
其實在上一篇也有稍微提到,大谷第二次先發登板時,最後讓Nathaniel Lowe揮空三振的那一球,當初在「GAME DAY」上被標示為切球(Cutter),但捕手Dalton Rushing表示那是一顆滑球(Slider)。因此,記者將此資訊轉告給MLB官方網站中負責分析STATCAST(使用Hawk-Eye的MLB專屬數據分析工具)數據的David Adler先生,他回覆:「確實,若是切球,軌跡與前兩球差異太大。如果捕手這麼說,那應該沒錯。我會請他們更改。」之後該筆資料也確實被修正。
這次同樣地,記者將對Caglianone的第三球應為指叉球(Splitter)而非伸卡球(Sinker)的訊息傳達給Adler,他回覆:「我會修改。」
看來他們再次確認後,也得出了相同結論。7月1日,該筆數據已被實際修正。就這樣,不僅打者,連軟體系統也都在學習「新生大谷」。
顯示全部
留言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