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增富到穩富!破解退休金不足4原因 打造源源不絕現金流
加入《Money錢》雜誌官方line@財經資訊不漏接 【我們想讓你知道】 辛苦打拚大半輩子,好不容易盼到退休,卻發現錢不夠用—這是近8成退休族面臨的現實。在少子化、高齡化與通膨的三重壓力下,單靠勞保、勞退難以支應理想生活,自存退休金已成唯一出路。 撰文:呂珮辰 你想過怎樣的退休生活?是否有信心存夠退休金?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讓許多台灣人難以給出肯定的答案。 根據台灣人壽與政大商學院最新發布的「2025台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調查(針對25歲以上民眾,有效樣本1,236份),國人的退休生活滿意指數僅65分,勉強過關;退休充裕指數59分、退休信心指數55分,不僅未達及格門檻,還創下歷年新低。這顯示多數人對晚年生活充滿擔憂,對於能否累積足夠的退休金更是心裡沒底。 調查進一步揭示,在退休準備上存在「理想」與「現實」的明顯落差。未退族開始意識要存退休金的平均年齡已延後至39.63歲,為6年來最晚,而真正付諸行動則要等到45.15歲,相差將近6年。雖然未退族期望退休後每月生活費能有39,901元,但實際推算僅能支應32,778元,月差距達7,123元。 更糟的是,76.5%的已退族表示退休金不敷使用;與此同時,卻有70.4%的未退族每月存不到1萬元。「說得早、做得晚、想得多、存得少」,已成為台灣退休金準備的真實縮影。
退休金準備不足已成警訊 揭露晚年財務危機4大原因
從調查數據來看,台灣人的退休金準備不足並非偶然,而是觀念偏差與行動落差長期交織的結果,主要可歸納為以下4大原因。
1.過度仰賴政府與雇主
許多人誤以為光靠勞保和勞退就可安度晚年,但實際上卻遠遠不夠。在高齡化與少子化的雙重夾擊下,勞保已連續8年入不敷出,未來恐將面臨延後領取或調降給付的改革。 而勞退新制雖設自提機制,但實際自提比例不到15%,多數人僅依賴雇主提撥6%,累積速度十分有限。以目前情況來看,勞保加勞退平均月領約2.6萬元,僅能勉強提供基本保障,自存退休金補足缺口已是必然。
2.太晚啟動退休金準備
根據前述台壽統計,國人平均到45歲才開始準備退休金,距離65歲退休僅剩20年。以年化報酬率5%計算,若目標存到1,000萬元,每月需投入約2.4萬元。但若能在35歲提早行動,則每月僅需約1.2萬元即可達成。 由此可見,開始準備拖得越晚,複利效果流失越多,每月負擔也越沉重。唯有及早啟動,才能降低壓力,並在市場波動中保留更多調整空間。
3.忽略通貨膨脹的影響
銀行存款一直是國人青睞的理財工具之一,然而定存並無法抵禦通膨的長期侵蝕力。以近年台灣平均2%的通膨率計算,20年後相同的1,000萬元,實際購買力僅剩約670萬元。 換句話說,若投資報酬率無法超越通膨率,生活水準將逐年下降。因此,在規劃退休金目標時,必須將通膨納入考量,並選擇可抗通膨的投資工具,才能確保未來生活品質不被侵蝕。
4.醫療與長照準備不夠
國泰人壽調查顯示,民眾預期醫療費用平均約251萬元,但實際準備僅139萬元,醫療缺口達112萬元。隨著台灣人口老化,2050年平均壽命預計將達85歲,其中不健康餘命約7年,意味著退休後約3分之1甚至一半的時間,可能需要依賴醫療或長照服務。 若未能提前準備,高價醫療自費支出(如達文西手術15萬~30萬元、癌症標靶藥物300萬~400萬元)及長期照護費用(每月3萬~7萬元,5年總支出可達180萬~420萬元)將大幅增加財務負擔。民眾在規劃退休金時,應預留醫療資金,並搭配醫療、癌症及長照險補足保障。 接下來的「專家篇」與「實戰篇」,我們將帶領讀者掌握專家觀點,並提供可執行的行動方案,一步步化解退休金不足的困境。
(圖片來源:Money錢 /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5年9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觀看更多內容,歡迎訂閱《Money錢》雜誌 加入《Money錢》雜誌官方line@財經資訊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