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爾茨稱「城市面貌有問題」 被批「種族歧視」
(德國之聲中文網)本周早些時候,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 又譯“默茨”)訪問了位於勃蘭登堡州首府波茨坦。就在前一日,他還在埃及出席由美國總統特朗普主持的中東和平計劃簽署儀式。原本一場輕松的訪問,卻因一句話引發爭議。
行程包括乘坐游船沿哈弗爾河巡游——這條河連接德國首都柏林與波茨坦——以及參觀一所幼兒園。訪問進展順利,直到一場簡短的記者會。
梅爾茨被記者問及內政部長多布林特(Alexander Dobrindt)主導的強硬移民政策,以及極右翼民粹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民調支持率上升的問題。
AfD在九月底的勃蘭登堡州民調中獲得了34%的支持率,遠高於執政的社民黨(SPD)。
梅爾茨在回答中語氣肯定地說,自他5月上任以來,赴德難民人數已經下降,“但我們的城市面貌中仍存在這個問題,因此內政部長正在推動大規模的驅逐行動。”
反對派強烈批評:言論涉嫌“種族歧視”
梅爾茨所說的“城市面貌中的問題”究竟指什麼?他指的是飽受住房短缺與高失業率困擾的城市地區?還是指那些移民人口比例高、比德國鄉村地區更具多樣性的城市社區?
雖然尚不清楚所指為何,但這番言論引發了德國反對派政黨的猛烈批評,甚至連他所在的中右翼基民盟(CDU)內部也有異議。
據新聞社周五報道,來自反對黨綠黨的數十名議員聯名致信梅爾茨,要求他就這番“帶有種族歧視、歧視性、傷害性、不體面”的言論,向受到種族主義和邊緣化影響的人群公開道歉。
信中寫道:“這些人有的是在德國生活的第一代、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但卻僅僅因為他們的外貌、出身或名字,就否認他們的德國身份與歸屬感。”
綠黨主席費利克斯·巴納沙克(Felix Banaszak)表示:“當總理以所謂‘城市面貌’為依據推論出更多驅逐的必要性時,他發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信號。這種說法既不尊重人,也極其危險。” 綠黨曾在去年五月前仍為執政黨,如今已進入反對派陣營。
左翼黨議會黨團領袖瑟倫·佩爾曼(Sören Pellmann)敦促梅爾茨道歉:“這顯然是不當的表述,不僅不合時宜,還在我們的民主中扎下一根刺。”
薩克森州長支持梅爾茨:應“捍衛我們的價值觀”
也有政界人士為梅爾茨辯護。薩克森州州長、同屬基民盟的米夏埃爾·克雷奇默(Michael Kretschmer)表示:“報紙上充斥著各種暴力報道,而我們後來發現,有些人其實是依法應被驅逐出境的。”
他強調,僅僅減少入境人數還不夠,德國還必須努力“維護我們的標准與價值觀”。
這是否意味著,正如克雷奇默暗示的那樣,梅爾茨特指的是那些自2015年以來抵達德國、主要來自敘利亞、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難民?
柏林市長:問題不能歸咎於國籍
柏林市長凱·韋格納(Kai Wegner),同為基民盟成員,但多次與梅爾茨發生意見不合,他在接受《每日鏡報》(Tagesspiegel)采訪時表示:“柏林是一座多元化、國際化、開放的城市,這一點自然會反映在城市面貌中。”
他補充說,柏林的確存在“暴力、垃圾和犯罪問題”,但“將這些問題歸咎於某個特定國籍是錯誤的”。
政府試圖“滅火”,稱外界“過度解讀”
德國政府顯然也意識到梅爾茨此番言論造成的尷尬處境。政府發言人施特凡·科爾內利烏斯(Stefan Kornelius)周三出面試圖平息爭議。梅爾茨的聲明是針對居住在德國的外國人嗎?他表示:“我認為大家過度解讀了。總理只是表達對新政府移民政策新方向的支持——而且,他是以黨主席身份發表這些意見的,這一點他本人也明確說明了。”
梅爾茨不僅是德國總理,同時也是保守派基民盟的黨主席。科爾內利烏斯補充說,梅爾茨一貫強調,移民政策“不應成為排斥的手段,而應實現對移民有序管理”。
“城市面貌”一詞並非首次出現
引發激烈爭論的核心仍在於“城市面貌”這一用詞。梅爾茨是否有意使用,還是無心之語,仍無定論。但事實上,巴伐利亞州州長、基社盟(CSU)主席馬庫斯·索德爾(Markus Söder)在九月底接受《慕尼黑信使報》(Münchner Merkur)采訪時也使用過類似表述——當時他呼籲德國應加強將難民驅逐回阿富汗和敘利亞的行動,以改變德國的“城市面貌”。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