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一座城市,究竟屬於誰?方濟各的最後叮嚀

換日線

更新於 05月16日04:02 • 發布於 05月05日09:25 • 冼翰宇/地下倫敦呼喚
一座城市,究竟屬於誰?方濟各的最後叮嚀

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於 4 月 21 日辭世,享壽 88 歲。隔天,英國媒體的頭版紛紛以「人民的教宗」來緬懷他。

就在前一天復活節,他拖著病體親自來到伯多祿大殿主陽台,沒想到這竟成了他生前最後一次的公開露面。當天在會見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數小時後,教宗最後一次對世界傳遞擲地有聲的文告,內容不僅聚焦世界和平,也呼籲終結蔓延各地的反移民情緒。

早在 2025 年 2 月,方濟各就曾針對美國總統川普大規模遣返非法移民的計畫發表公開信,呼籲教友與政客關懷窮人及受壓迫者。隨著各地的反移民浪潮持續高漲,這次復活節的文告中,他也再次警告肩負政治責任的人不要「煽動」反移民情緒。

作為天主教會首位出身拉美與南半球的教宗,不論是面對資本主義、同性婚姻,乃至移民問題,他始終以羅馬教廷「外來者」的角色推動保守的改革。例如在同性婚姻上,他一方面堅守教廷傳統立場,同時也以較為開放的社會正義觀點,努力在保守派與改革派間尋求平衡。這種平衡與包容的態度,無疑為世人帶來無盡的思念與敬仰。

當全球聚焦於這位「人民的教宗」生前的最後叮嚀,另個貼近我們生活的問題也逐漸浮現 ──如果「反移民情緒」源自對城市發展的焦慮,那為什麼我們的城市,卻始終離不開移民?

從美國現場看「非法勞工」

回顧川普在年初出席就職祈禱儀式時,就曾當面被宗教領袖提醒要心懷「仁慈」(have mercy)。當天負責講道的美國聖公會華府教區主教布德(Mariann Edgar Budde),除了為 LGBTQ+ 等「心生恐懼」的群體發聲,也在佈道中直接為移民請命。

她提到那些「採摘我們的農作物、打掃我們的辦公室、在家禽養殖場和肉品包裝廠工作、在我們用餐的餐廳裡洗碗、在醫院輪值夜班」的人們,或許不具公民身分或合法文件,「但絕大多數並非『罪犯』。」想當然爾,川普對此不會感到高興,事後也在自家社群媒體上發文反擊。

長期為弱勢群體發聲的已故名廚、暢銷書作家兼電視節目主持人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在川普第一任期時,就曾多次以餐飲業的觀點,譴責緊縮的移民政策。他理解人們對如何處理移民問題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希望大家能先誠實面對現實的情況 ──這幾十年來究竟是誰在廚房裡餵養美國大眾?答案很明確,就是移民,甚至是非法勞工。

就我的觀察,若說非法勞工是美國服務業和餐飲業的骨幹一點也不為過,尤其是墨西哥人、薩爾瓦多人、厄瓜多人。要是沒有「那些人」,隨之而來的將是大規模的餐廳倒閉潮,個體經營的小店將全面瓦解 ──剩下勉強存活下來的,價格也會高到讓人難以想像。

「老實說,我幾乎沒聽過哪個主廚說,有美國本地人走進廚房,開口要做洗碗工、夜班清潔或備料這種工作。」波登直言:「除非哪天這種人真的出現了,否則,討論移民問題時,麻煩先別騙自己,說點真話。」

異鄉人在廚房:倫敦餐飲業的真實縮影

不只在美國,倫敦的餐廳裡,也能看到多元族裔共同工作的景象。廚房裡的廚師,從行政主廚到備料廚師、洗碗工,十之八九都不是英國人。行政主廚除了要能控制出餐順序、速度和監看品質外,最讓我佩服的是他們能用各種語言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廚師溝通。他們大多來自歐洲大陸各地,特別是中、東歐國家,為了較高的薪資而來到倫敦討生活。

至於需要內、外場兩邊跑的傳菜員(Food Runner)和雜工(Busboy),最多的則是來自印度的打工人。他們多數是來英國讀書的學生,當中許多人也順利取得了碩士學歷。他們是我見過工作最認真、待人最和善、態度最積極且樂觀進取的一群人。有些來英國不到兩年,就已經做過 3、4 份工作,甚至當到連鎖餐廳的分店店長。

他們平常省吃儉用,有時好幾個人擠在同間分租房裡,每個月寄錢回家。但現實是,當有升遷成外場服務生的機會時,同樣資歷的英國本地同事,往往更受青睞。

由於英國政策限制留學生每週最多只能打工 20 小時,他們逼不得已只能在主要的工作外,轉進俗稱「Off-License」的街邊雜貨店,或小本經營的外賣快餐店等法規灰色地帶的營業場所,只為多攢幾張英鎊。

不是城市吸引了移民,而是移民建構了城市

很多人以為是一座城市先發展起來,才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進而成為「大熔爐」,但實際上恰恰相反。沒有初期移工提供造橋、鋪路等建設基礎設施所需的勞動力,城市的發展將受到極大限制,而那些留下來的移民家庭及社群,更成日後城市文化多元與活力的核心。

臺灣同樣擁有深厚的移民社會傳統。從早期中國沿海漢人、大航海時代的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時代的日本人,到二戰後的「外省人」和近年持續增長的東南亞新移民社群,這些不同時期的移民,共同形塑了臺灣多元且豐富的社會面貌。

無論是倫敦、紐約,還是臺灣,城市從來不是「本地人」的作品,而是無數陌生人的共同築夢。因此,當我們面對社會上層出不窮的歧視言論時,千萬別忘了布德主教在祈禱會上的提醒:「上帝教導我們要對陌生人仁慈,因為我們曾經都是這片土地上的『陌生人』。」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從教宗方濟各的最後叮嚀,到異鄉人的真實日常:一座城市,究竟屬於誰?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國家檔案】全球 13 億信徒的「總部」,國民不到千人──一篇看懂梵蒂岡
●「我不是種族主義者,但白人對世界的貢獻確實比較多!」──為什麼那些德國人要「反移民」?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敏迪獨家專欄】中日近年來最大外交衝突,雙方吵什麼,中國祭出哪些報復措施?

敏迪選讀Mindi World News
02

尪超熟睡叫不醒!母心碎目睹5月大女兒卡床縫窒息身亡 

鏡報
03

「東南亞第一深情大嫂」掏槍助6囚犯逃獄! 「長太美」慘遭記者公然性騷

鏡報
04

3萬分之1奇蹟!京都罕見白烏鴉曝光 百萬人朝聖

鏡週刊
05

中國男釣到「國寶」嚇壞! 連打3通電話給警察報備下場曝光

鏡報
06

大叔公車上看謎片被隔壁女生發現 下一秒動作超變態!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