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不能期待通過出國解決產能過剩
(德國之聲中文網)DW:您在給港大MBA、EMBA項目的中國企業家學生上課時說,他們就像在健身房鍛煉 了5年之後非常強壯的選手,但一下子到海外發展可能會太快、太猛,讓當地市場接受不了,所以應該要慢一點。您能不能解釋一下,這個比喻具體是什麼 意思?
鄧希煒:現在國內有一句話很有名, “不出海就出局“。原因應該是兩個:一個是內部經濟競爭太激烈了,就是中文一個字“卷”。很多企業家,民營企業家在國內賺錢越來越難。第二個就是外部因素,當然就是跟關稅戰有關,很多民營企業家一直以來都是靠出口賺錢,出口到美國的業務現在受到關稅壓力,明顯少了很多訂單。有一些是被美國買家逼著“出海”去東南亞和墨西哥等。所以現在很多民營企業家,包括我在港大經管學院的一些學生,他們也是領導,是老板,常常就希望可以在東盟也好,中東也好,或者東歐也好,找到一些地方看能不能夠投資。一方面就是把自己的生產做好,全球布局,另外一方面就是希望可以找到一個替代美國那麼大的市場。當然這並不容易,因為很多時候他們也沒去過那些地 方,第一次去的時候就要談生意,要跟當地政府官員打 交道,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新的經驗。
不過我想講的就是,在國內“卷”了那麼多年,他們現在的競爭優勢還有生產力都非常強,但當地工人的要求,要比照當地習慣,那種要求要高很多。同時他們(企業家)也習慣了(中國)國內政府官員的效率也非常高。所以很多時候我就跟那些 MBA學生說,你們要適應當地的一些文化,包括管理文化,還有政治文化,不要把中國的那一套搬到當地去。
DW:談到中國企業出海, 很多人會馬上想到另外一個最近討論非常多的詞,就是“產能過剩”。為什麼最近幾年 這個詞這麼熱門,產能過剩是最近才出現的現象嗎?
鄧希煒:其實中國的經濟一直以來都有產能過剩的情況。不過以前的產能過剩可能是中國的企業制造很多家用產品,家電,或者是一些大家都很喜歡很廉價不過質量也很高的產品。現在產能可能是涉及到很多西方國家,發達國家的一些核心科技領域,核心競爭優勢的一些產業,所以對他們來說是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整個經濟生態環境,還有他們的競爭優勢。
所以現在中國的產能如果希望通過出口解決,是會遇到很大的抵抗。比方說美國現在打關稅戰,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產能,包括 光伏,新能源車,直接影響到他們當地企業的利潤,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核心競爭優勢。
DW:中國在制造業方面進行了長期布局,比如很多年前經常提到的“中國制造 2025”,現在已經是十年時間。您會怎麼評價“中國制造2025”的成敗?
鄧希煒:我覺得“中國制造2025”這個政策是必然的,因為我覺得中央政府一早已經預期到今 天美國政府還有其他西方國家政府,可能對中國的產能,包括一些新科技、新技術的產能有一種抵抗,導致一些中國龍頭企業受到控制甚至制裁。
所以十年前的中國制造2025已經提早准備,中國希望可以至少某一方面的科技可以做到有足夠的獨立性,自給自足。今天我們看到,由於政府帶動的一些投入,包括給一些科技行業、新質生產力的行業做出一些政策推動,包括補貼,可能導致那些行業現在也出現所謂的過分競爭。
那麼,從產能、從出口,從整體全球生產的佔比來說,當然中國制造2025看起來是成功的。 不過同時生產力是不是真的提高,或者是產能過剩是不是已經導致出口過量,導致一些西方國家可能做出打壓,或者是國內經濟現在出現產能過剩,導致過分競爭,導致有可能有通縮這個情況呢?這個是值得我們研究宏觀經濟的專家好好討論,好好想清楚。
DW:您提到的“新質生產力”最近也是一 個熱詞。這是不是對“中國制造2025”當時可能沒有思考充分的某些方面做一個補足?
鄧希煒:我覺得所有的工業政策或者是產業政策,肯定沒有可能像預期的做得那麼成功。
所以過去幾十年,中央政府也包括地方政府的一些產業政策都是跟我們以前領導人鄧小平說的,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不過現在情況沒有以前那麼好,因為現在我們是處於“逆全球化”的過程。
以前中國可以通過龐大勞動力,做很多的一些勞動力密集的生產。勞動力密集生產的行業有很多很多,所以容許地方政府可以選擇他們的比較優勢,做到差異化。
今天的話呢,經過了那麼多年的發展,中國雖然還有很多的人口,不過勞動力密集型生產已經不是他們的比較優勢了,導致現在生產的可能都是高端科技型的一些產品。不同城市可以選 擇的行業就越來越少。大家都是搞人工智能、機器人、新材料那些行業。
所以我覺得現在需要一個新的宏觀調控,解決產能過剩問題,要不然就是通過中國龐大的市場去吸收一部分產能,不要期望通過出口,讓人家享受中國的廉價高質量產品,因為他們會覺的那些產能對他們當地市場,還有當地的勞動力是相對負面的沖擊。
DW:剛才您提到中國有可能需要部分通過增加內部需求來解決產能問題,這也是中國從領導層到學者都在談的問題,但始終未能解決。為什麼中國加強內需這麼難呢?
鄧希煒:這個我也是想不太明白。因為中央政府講需要以消費帶動經濟發展,已經講了20年 了。不過在它的產業政策、經濟政策也好,很多時候都是著重供應側方面,很少提到怎麼刺激消費。我覺得可能是一直以來中國成功所帶來的一種“政策迷思”。
不過今年年初我們已經看到很多政府公告,或者是中央領導人出來說,我們今年要著重推動消費。但推動消費不是那麼簡單的。人家要覺得自己還有錢才會消費。
過去幾年可能是房地產的下滑,或者是勞動力市場沒有以前那麼火,所以工資也沒有漲得那麼多。那很多人就為了准備未來生活,可能儲蓄就多了很多,消費減少。
第二就是因為現在出現產能過剩,過分競爭,導致可能出現通縮的情況。通縮就等於是我今天消費,可能明天的產品更便宜,我為什麼不等到明天才消費?那到了明天,可能說後天的價格還更便宜,所以就出現大家開始擔心,在熱烈討論的:中國是不是會出現日本90年代初出現的那個消失的10年,消失的30年的情況。
我覺得中央政府應該想辦法抬高消費。有很多經濟學家就提出,不如推出消費券,給每一個中國的家庭幾千塊的人民幣,讓他們可以有錢去消費,這個應該是值得大家去考慮的。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顯示全部
留言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