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燈怪」活靈活現 製作團隊幕後心血直擊
四肢活動自如,能眨眼還能打噴嚏,大型燈怪,一出場總讓大人小孩驚呼連連,不過要讓它動起來,互動性十足,從前期討論設計到後期製作,製作團隊可說是費盡心力,現在就跟著採訪團隊的鏡頭,深入幕後直擊,看大燈怪如何在老師傅們的巧手下,一點一滴被注入生命。
「他是鐵工,他已經在這裡住三個月了吧。」
跟著紙風車劇團團長任建誠的腳步,來到位於汐止的倉庫,只見師傅們各司其職,加緊腳步趕工。
「它的那個身上的,一些花卉的彩繪。」
拿著噴槍細膩的為主角燈怪妝點,看似輕而易舉,憑藉著的是近40年的資深功力,紙風車元老等級的阿信師傅,從雨馬畫到燈怪,每件作品他都視如珍寶。
大燈怪製作師傅 李燈信:「就會很開心,(為什麼)因為畢竟是自己的作品嘛,時間上還是要來得及啦,來不及你再畫怎麼好也沒有用,對不對,(所以就每天都有時間壓力這樣),有我已經一個多月都睡不好了。」
「這個動作是在打磨,就是把多餘的那個,算是汽車補土的部分把它修飾掉、修平,後續的上色會比較平整,就會比較光滑這樣。」
為了讓大燈怪,能夠四處巡演,禁得起天氣跟時間的考驗,必須堅不可摧,上色前步驟可不少。
大燈怪製作師傅 顏銘佐:「大概5、6個要,要5、6個步驟,希望呈現比較好的東西給小朋友看這樣。」
然而要讓高8公尺,長11公尺的大型燈怪,大眼睛眨啊眨,關節還能活動自如,光是前期的機械設計,設計師們就絞盡腦汁。
北藝大劇場設計系副教授 楊金源:「那這個燈怪,它因為要有這些互動,所以它機械的細節非常的多,所以我這一次,上次雨馬我只動用了一位我的工作夥伴,那這次呢,哇這個時間雖然差不多,但是我們有三個人參與,隨手一算大概10幾個會動的東西。」
「卡車藏在裡面,所以裡面是一台4.9噸的卡車。」
一本本結構圖密密麻麻,細緻標示大燈怪的各個部位設計,從圖紙到實體,得經過反覆試驗與調整,才能讓大燈怪,站上舞台栩栩如生。
紙風車劇團團長 任建誠:「它在一次測試的時候,那個電動鋼的那個順序啊,它三個沒有把它連在一起,所以它這樣子走了之後,啪、布也破了、鐵桿也裂了,鐵桿也那個,連燈、燈條都那個。」
從倉庫走上舞台,幕後團隊用雙手與汗水,為孩子打造夢想的國度,日以繼夜的付出,成就一齣齣精采動人的兒童親子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