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同樣是倒垃圾,台灣跟紐西蘭差在哪?

換日線

更新於 17分鐘前 • 發布於 11月17日04:03 • Lan Ying Pin/走經的路易海外攻略書
同樣是倒垃圾,台灣跟紐西蘭差在哪?

在紐西蘭,每週都有固定的收垃圾時間。到了當天,街道不再寧靜,而是成了一條條由無數個大型塑膠垃圾桶組成的隊列。

紅色、黃色、綠色,三種顏色、大小各異的滾輪垃圾桶,被家家戶戶推到路邊,把原本漂亮、整潔的街道,變成像個大型障礙賽道。整個過程非常安靜,沒有人講話,也沒有人群聚集,只有一連串輪子在柏油路上滾動時發出的喀拉聲。

每次看到這個景象,我都會在腦中自動切換一套背景音效。那是一段由遠而近的電子旋律,混合著《給愛麗絲》或《少女的祈禱》的曲調,再加上鄰居們穿著拖鞋、互相吆喝「快跟上!」的嘈雜聲,構成一場充滿了人情味和時間壓迫感的全民丟垃圾運動。

在紐西蘭,倒垃圾是一場計畫周詳、各家獨立完成的行動,但在台灣,倒垃圾卻是一場充滿儀式感、必須全員出動的社區活動。這兩種完全相反的模式,不只是廢棄物處理的方法不同,實際上更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兩種文化在公共生活、社群連結與城市治理邏輯上的差異。

紐西蘭:安靜街道上的垃圾桶秩序

上圖:紐西蘭的垃圾桶分紅、黃、綠三種。

在紐西蘭生活,很快就得學會怎麼跟家那三個塑膠桶打交道。它們幾乎成了家裡的一份子 ──紅色裝一般垃圾,黃色裝所有可回收的瓶瓶罐罐,綠色則專門處理廚餘和剩食。

這是一套建立在高度個人責任制上的系統。居民必須自己想辦法搞懂複雜的回收規則,妥善分類,然後在垃圾日的當天,像準時打卡的員工一樣,把垃圾桶推到路邊等待收運。萬一睡過頭或分類錯誤,垃圾車會毫不留情地在垃圾桶上貼一張「無法回收」的貼紙,然後直接開走。這時也只能摸摸鼻子,再把那桶滿到炸出來的垃圾推回家,等待下個禮拜的垃圾處理日。

這個系統的好處,是極度的便利和自由,想什麼時候整理垃圾,都能隨時動手。但方便的代價,就是犧牲了街道美學,及人與人之間的零互動。

每到收垃圾日當天,原本還算開闊的街道,瞬間被這些垃圾桶搞得擁擠不堪,開車、停車都像在玩闖關遊戲。而在這一切中,看不到任何鄰居停下腳步、互相打招呼。

台灣:不便裡延伸出的社區連結

當我向紐西蘭的朋友描述台灣的垃圾車文化時,他們臉上總會浮現一種「你在開玩笑嗎?」的表情。

「所以,大家都必須在特定的時間,提著垃圾站在路邊等?」一位朋友瞪大眼睛問。

「對,一天兩次,錯過就要等下次了。」我回答。

「如果你剛好在忙,或在洗澡呢?」

「那你就只能祈禱,家裡的廚餘不會在明天長出香菇。」

這個在紐西蘭人耳裡,乍聽之下極度不方便的系統,背後其實藏有一種社會化的社區連結。

在台灣的黃昏時分,當那熟悉的旋律從巷口響起,整個社區彷彿瞬間被按下啟動鍵。家家戶戶的鐵門拉開,人們提著專用的垃圾袋,從四面八方湧向同一個地點。在那短短的 5 到 10 分鐘,是整條巷子最熱鬧的時段。

媽媽們趁機交流情報,抱怨一下小孩的功課;阿公們圍著回收車,聊著昨晚的政論節目;年輕人則戴著耳機,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務。垃圾車,成了一個非官方的里民八卦中心,也是一個強迫大家走出家門,跟鄰居打照面的機緣。

我們會在那裡,知道誰家生了小孩、誰家養了新寵物、誰家最近剛嫁女兒。而那條「垃圾不落地」的原則,更是一種深刻的集體共識 ──街道的乾淨,是我們大家的共同責任。不把自家垃圾長時間丟在公共空間,是我們用短暫不方便,換取共享街道整潔的方式。

兩種責任,兩種哲學

紐西蘭與台灣的垃圾處理上,最核心的差異,就是對「責任」兩個字的定義。

在紐西蘭,責任是「管好自己的事」。只要確保自己家門前那三個桶子有正確分類,並準時推到路邊即可。鄰居家忘了推出來,或裡面裝了什麼違禁品,那都與自己無關。這是一種界線分明、尊重個人隱私,同時帶著些許冷漠的公民責任。

在台灣,責任意味著「集體參與」。每個人都是倒垃圾儀式的一部分,大家準時出現、遵守共同規則,也在無形中形成了一種社會監督。這樣的責任邊界模糊,帶有一點點人情壓力,卻也因此編織出一張緊密的社區安全網。

我曾多次忘了把紐西蘭的垃圾桶推出去。隔天早上,看著鄰居們空蕩蕩的門口,和自己那個依然滿到溢出來的桶子,心中只有「啊,慘了!」的懊惱,與一股搞砸了日常生活瑣事的挫敗感。

在台灣,也曾有過幾次因加班,而錯過垃圾車的經驗。我看著那包在廚房裡逐漸發臭的垃圾,心中有一種被全世界拋棄的孤獨感。那一刻,我懷念的不是垃圾車本身,而是那段能理所當然走入人群之中的旋律。

上圖:紐西蘭的倒垃圾文化是種獨立生活的方式。

當「倒垃圾」反映出文化

說到底,一個社會怎麼處理它的垃圾,就反映了它怎麼看待「街道」這個空間。

對紐西蘭而言,街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條高效率的功能性通道。它的首要任務,是讓車輛和各種市政服務能順利進行。而在台灣的巷弄裡,街道更像一個里民生活情報交換中心。它是客廳的延伸,是廚房的延續,是小朋友的臨時遊樂場,更是鄰里間情感交流的據點。因此,我們願意為此犧牲一點個人便利,也不能接受它被垃圾長時間佔據。

如今,每當收垃圾的時間一到,我默默推著家裡那幾個巨大的垃圾桶,走向那被占領的街道時,總會想起一個念頭 ──或許,這世上沒有完美的垃圾回收系統。紐西蘭犧牲了街道的美觀,換取了個人的自由;而台灣則是個人的自由,換得街道的整潔與社區的溫度。

一個是安靜到有點寂寞的獨立生活方式,一個是吵鬧卻溫暖的社區連結。至於哪一個比較好?我想,這大概是每個異鄉人心裡,那個永遠無解的 Bug。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倒垃圾,也能看出人生觀?直擊台灣垃圾車 vs. 紐西蘭垃圾桶的有趣「文化差異」》,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捷克人的台灣觀察:「丟垃圾與步行在街道上,讓我難以適應。」
●「天天都是地球日」的德國──環保已不是口號,而是代代相傳的生活態度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敏迪獨家專欄】中日近年來最大外交衝突,雙方吵什麼,中國祭出哪些報復措施?

敏迪選讀Mindi World News
02

尪超熟睡叫不醒!母心碎目睹5月大女兒卡床縫窒息身亡 

鏡報
03

「東南亞第一深情大嫂」掏槍助6囚犯逃獄! 「長太美」慘遭記者公然性騷

鏡報
04

3萬分之1奇蹟!京都罕見白烏鴉曝光 百萬人朝聖

鏡週刊
05

中國男釣到「國寶」嚇壞! 連打3通電話給警察報備下場曝光

鏡報
06

大叔公車上看謎片被隔壁女生發現 下一秒動作超變態!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