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倒垃圾,台灣跟紐西蘭差在哪?
在紐西蘭,每週都有固定的收垃圾時間。到了當天,街道不再寧靜,而是成了一條條由無數個大型塑膠垃圾桶組成的隊列。
紅色、黃色、綠色,三種顏色、大小各異的滾輪垃圾桶,被家家戶戶推到路邊,把原本漂亮、整潔的街道,變成像個大型障礙賽道。整個過程非常安靜,沒有人講話,也沒有人群聚集,只有一連串輪子在柏油路上滾動時發出的喀拉聲。
每次看到這個景象,我都會在腦中自動切換一套背景音效。那是一段由遠而近的電子旋律,混合著《給愛麗絲》或《少女的祈禱》的曲調,再加上鄰居們穿著拖鞋、互相吆喝「快跟上!」的嘈雜聲,構成一場充滿了人情味和時間壓迫感的全民丟垃圾運動。
在紐西蘭,倒垃圾是一場計畫周詳、各家獨立完成的行動,但在台灣,倒垃圾卻是一場充滿儀式感、必須全員出動的社區活動。這兩種完全相反的模式,不只是廢棄物處理的方法不同,實際上更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兩種文化在公共生活、社群連結與城市治理邏輯上的差異。
紐西蘭:安靜街道上的垃圾桶秩序
上圖:紐西蘭的垃圾桶分紅、黃、綠三種。
在紐西蘭生活,很快就得學會怎麼跟家那三個塑膠桶打交道。它們幾乎成了家裡的一份子 ──紅色裝一般垃圾,黃色裝所有可回收的瓶瓶罐罐,綠色則專門處理廚餘和剩食。
這是一套建立在高度個人責任制上的系統。居民必須自己想辦法搞懂複雜的回收規則,妥善分類,然後在垃圾日的當天,像準時打卡的員工一樣,把垃圾桶推到路邊等待收運。萬一睡過頭或分類錯誤,垃圾車會毫不留情地在垃圾桶上貼一張「無法回收」的貼紙,然後直接開走。這時也只能摸摸鼻子,再把那桶滿到炸出來的垃圾推回家,等待下個禮拜的垃圾處理日。
這個系統的好處,是極度的便利和自由,想什麼時候整理垃圾,都能隨時動手。但方便的代價,就是犧牲了街道美學,及人與人之間的零互動。
每到收垃圾日當天,原本還算開闊的街道,瞬間被這些垃圾桶搞得擁擠不堪,開車、停車都像在玩闖關遊戲。而在這一切中,看不到任何鄰居停下腳步、互相打招呼。
台灣:不便裡延伸出的社區連結
當我向紐西蘭的朋友描述台灣的垃圾車文化時,他們臉上總會浮現一種「你在開玩笑嗎?」的表情。
「所以,大家都必須在特定的時間,提著垃圾站在路邊等?」一位朋友瞪大眼睛問。
「對,一天兩次,錯過就要等下次了。」我回答。
「如果你剛好在忙,或在洗澡呢?」
「那你就只能祈禱,家裡的廚餘不會在明天長出香菇。」
這個在紐西蘭人耳裡,乍聽之下極度不方便的系統,背後其實藏有一種社會化的社區連結。
在台灣的黃昏時分,當那熟悉的旋律從巷口響起,整個社區彷彿瞬間被按下啟動鍵。家家戶戶的鐵門拉開,人們提著專用的垃圾袋,從四面八方湧向同一個地點。在那短短的 5 到 10 分鐘,是整條巷子最熱鬧的時段。
媽媽們趁機交流情報,抱怨一下小孩的功課;阿公們圍著回收車,聊著昨晚的政論節目;年輕人則戴著耳機,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務。垃圾車,成了一個非官方的里民八卦中心,也是一個強迫大家走出家門,跟鄰居打照面的機緣。
我們會在那裡,知道誰家生了小孩、誰家養了新寵物、誰家最近剛嫁女兒。而那條「垃圾不落地」的原則,更是一種深刻的集體共識 ──街道的乾淨,是我們大家的共同責任。不把自家垃圾長時間丟在公共空間,是我們用短暫不方便,換取共享街道整潔的方式。
兩種責任,兩種哲學
紐西蘭與台灣的垃圾處理上,最核心的差異,就是對「責任」兩個字的定義。
在紐西蘭,責任是「管好自己的事」。只要確保自己家門前那三個桶子有正確分類,並準時推到路邊即可。鄰居家忘了推出來,或裡面裝了什麼違禁品,那都與自己無關。這是一種界線分明、尊重個人隱私,同時帶著些許冷漠的公民責任。
而在台灣,責任意味著「集體參與」。每個人都是倒垃圾儀式的一部分,大家準時出現、遵守共同規則,也在無形中形成了一種社會監督。這樣的責任邊界模糊,帶有一點點人情壓力,卻也因此編織出一張緊密的社區安全網。
我曾多次忘了把紐西蘭的垃圾桶推出去。隔天早上,看著鄰居們空蕩蕩的門口,和自己那個依然滿到溢出來的桶子,心中只有「啊,慘了!」的懊惱,與一股搞砸了日常生活瑣事的挫敗感。
在台灣,也曾有過幾次因加班,而錯過垃圾車的經驗。我看著那包在廚房裡逐漸發臭的垃圾,心中有一種被全世界拋棄的孤獨感。那一刻,我懷念的不是垃圾車本身,而是那段能理所當然走入人群之中的旋律。
上圖:紐西蘭的倒垃圾文化是種獨立生活的方式。
當「倒垃圾」反映出文化
說到底,一個社會怎麼處理它的垃圾,就反映了它怎麼看待「街道」這個空間。
對紐西蘭而言,街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條高效率的功能性通道。它的首要任務,是讓車輛和各種市政服務能順利進行。而在台灣的巷弄裡,街道更像一個里民生活情報交換中心。它是客廳的延伸,是廚房的延續,是小朋友的臨時遊樂場,更是鄰里間情感交流的據點。因此,我們願意為此犧牲一點個人便利,也不能接受它被垃圾長時間佔據。
如今,每當收垃圾的時間一到,我默默推著家裡那幾個巨大的垃圾桶,走向那被占領的街道時,總會想起一個念頭 ──或許,這世上沒有完美的垃圾回收系統。紐西蘭犧牲了街道的美觀,換取了個人的自由;而台灣則是個人的自由,換得街道的整潔與社區的溫度。
一個是安靜到有點寂寞的獨立生活方式,一個是吵鬧卻溫暖的社區連結。至於哪一個比較好?我想,這大概是每個異鄉人心裡,那個永遠無解的 Bug。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倒垃圾,也能看出人生觀?直擊台灣垃圾車 vs. 紐西蘭垃圾桶的有趣「文化差異」》,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捷克人的台灣觀察:「丟垃圾與步行在街道上,讓我難以適應。」
●「天天都是地球日」的德國──環保已不是口號,而是代代相傳的生活態度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