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神秘的中國核戰略
(德國之聲中文網)《世界報》發表長篇分析文章寫道,說起爆發核沖突的風險,人們往往會首先想到美國和俄羅斯。但事實上,中國的核武庫也在悄然無息中快速擴充,並正在改變全球力量格局。這篇題為《中國挑起核連鎖反應的現實風險》的文章寫道:
“中美首腦上周四在韓國舉行會晤前夕,美國總統特朗普宣稱,中國正在秘密進行核試驗,並以此為理由表達了美國恢復核試驗的意願。這是二戰以來,首次有美國總統打破禁忌,公開表達重啟核試驗的可能性,也凸顯了大國之間的不信任感正在加劇。
中美首腦會晤之後,特朗普接受電視采訪時再次重復了上述指控:‘中國在進行相關試驗,但他們對此閉口不談。’但特朗普並未為他的說辭拿出證據,國際監測機構也沒有記錄到任何核爆的跡象。卡內基中國中心核政策項目高級研究員趙通對《世界報》表示:‘華盛頓可能懷疑中國進行了一些小型的、超臨界測試,但從如此謹慎的措辭來看,他們並沒有確鑿的證據。’
特朗普的懷疑,一方面是基於中國對核計劃的嚴格保密,另一方面則是由於中國核武庫的迅速擴展。除此之外,中國在新疆羅布泊的核試驗場正在不斷擴建,這裡也是中國最重要的核試驗基地。
中國對外始終強調遵守國際法相關規定的決心。官方證實的最後一次核試驗是在1996年,而美國的最後一次地下核試驗則是1992年進行的。中美兩國名義上都遵守停止核試驗備忘錄,但卻一直沒有正式批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世界報》的報道指出,在最新的五年規劃中,首次出現了“加強戰略威懾力量”這一戰略意味異常明顯的表述。令西方擔心的並不是中國核彈頭數量的增加,而是中國對外秘而不宣的核戰略,因為這種做法大大增加了國際社會誤判的風險。
“核武時代,沉默有時候比核爆試驗更響亮、也更危險”
“這種誤判的後果遠遠超出了中美博弈的範疇。朝鮮以中國擴張核軍備為理由,也在進一步推進本國的核計劃。在日本和韓國,主張自主發展核選項的呼聲越來越高。印度勢必會對中國核武庫的擴張做出回應,而巴基斯坦則會隨著印方的動作做出相應的調整。由此可見,亞太地區出現核武連鎖反應,早已不再是理論上的假設,而早已成為現實風險。
盡管如此,北京仍堅稱會遵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承諾。趙通也表示,中國既無跡象,也無動機去公開放棄這一承諾:‘不首先使用這一表述已經給了北京足夠的活動空間,使北京可以在發生沖突時,暗示動用核武的可能性,卻不必真正付諸行動。只要停留在信號層面,就不算違背承諾。’
雖然中國不斷宣稱絕不重蹈當年蘇聯的覆轍,但該國的戰略可預測性卻非但沒有增加,反而在逐漸減少。對於渴望成為全球領導力量的中國來說,現在面臨著一個抉擇:以沉默展示力量,還是以規則維系穩定?
增加透明度、建立地區性軍控機制以及加強同英法等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的國家開展對話,也許會是一個不錯的開端。然而,中國對自己的戰略目標卻在繼續保持沉默。要知道,在核武時代,沉默有時候比核爆試驗更響亮、也更危險。”
巴伐利亞電台官網一篇分析文章也關注到了中國的核武擴張,文章寫道:
“中美俄三方均衡是重啟裁軍談判的機會”
“目前,俄羅斯擁有大約六千枚核彈頭,美國緊隨其後,而中國則以較大差距排名第三。但這一局面正在快速發生變化。據估計,2030年時中國預計將擁有一千枚核彈頭。德國聯邦政府十月初在回應選項黨的一項問詢時表示:‘中國正在大力擴充軍備,既包括常規領域,也包括核領域,這已引起了鄰國的極大不安。’
與此同時,北京的軍費支出增加了7%,已經達到2310億歐元。中國的目標是,在2027年具備武力攻台能力,到2049年建成世界一流軍隊。
奧地利政治學者芒戈特( Gerhard Mangott)認為,中國的軍備擴張也帶來了一個機遇。‘我相信,達成三方平衡是很有必要的。’芒戈特認為,只有中國達到與美俄同等的軍備水平,才有可能開啟新裁軍協議的談判。這位政治學者表示,雖然協議本身並不會帶來安全,但有一份協議總比沒有協議更好。”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