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臉上紅疹怎麼辦?新生兒科醫師帶你認識6大常見皮膚狀況
新生兒的汗腺尚未發育完全,皮膚也比成人薄,但皮脂腺活躍,加上血紅素偏高。因此,容易感覺體溫偏高、皮膚油膩,整體看起來紅咚咚的(激動或哭鬧時,臉的脹紅會更明顯),有時甚至可能長出紅疹。
不少長輩擔心寶寶怕冷,所以幫他們穿一堆衣服,也沒有每天洗澡,結果寶寶不只渾身感到悶熱不舒服,還可能散發出濃濃的臭奶味和油垢味。如果想要寶寶一夜好眠,家長請記得每天幫他們洗澡。
另外,新生兒皮膚比較敏感,建議使用無香精嬰幼兒專用沐浴用品。有些寶寶在出生幾天後,皮膚會乾到全身大量脫皮,可以在洗完澡後抹上些許無香精乳液。每個寶寶皮膚表現皆不同,應該視情況調整穿著及處理。
以下介紹新生兒常見的皮膚疹,並提醒需要就醫的情況與科別:
寶寶臉上紅疹原因1:栗粒疹
發生時間:新生兒期,出生後即可出現,約 3 個月內會消失。
發生症狀:小顆白色或黃色丘疹,類似粉刺,不痛不癢、不傳染。
好發部位:鼻子、臉頰。
發生原因:皮脂腺增生或角質層過厚。
治療方式:保持清潔即可,不需藥物治療,更不要擠壓。
寶寶臉上紅疹原因2:毒性紅斑
發生時間:出生 3~14 天內常見,紅斑出現後可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會自行消失。
發生症狀:一塊塊紅斑,中心可能有小膿皰,可消退後在其他部位再冒出。
好發部位:身體 → 臉部 → 四肢。
發生原因:可能與免疫反應或鏈球菌感染有關。
治療方式:通常不需治療;若膿皰變大或合併發燒、精神不佳,需就醫。
寶寶臉上紅疹原因3:蒙古斑
發生時間:出生時即存在,3~5 歲會逐漸淡化,青春期前多數消失。
發生症狀:藍色或灰藍色斑塊,外觀似瘀青。
好發部位:臀部最常見,也可能出現在四肢、腰椎或肩膀。
發生原因:黑色素細胞停留在真皮層。
治療方式:不需治療,會自然消退。
寶寶臉上紅疹原因4:血管瘤(草莓瘤)
發生時間:出生後數天~2 個月出現,前 3 個月快速增生,5 個月達高峰,之後逐漸消退,10 歲前多可消失。
發生症狀:皮膚表面為鮮紅色斑塊(草莓狀);皮下則呈青藍色隆起。
好發部位:臉部、身體、四肢。
發生原因:血管內皮細胞增生。
治療方式:大部分可自行消退;若太大或影響功能,需專科醫師評估處理。
寶寶臉上紅疹原因5:脂漏性皮膚炎
發生時間:常在 1~2 個月大出現,4~6 個月後改善。
發生症狀:黃色鱗屑、紅疹、搔癢,嚴重時鱗屑可成大片並造成掉髮。
好發部位:頭皮、眉毛、耳後、臉頰(皮脂腺分布多的地方)。
發生原因:母體荷爾蒙影響,造成皮脂腺分泌旺盛。
治療方式:保持乾爽,症狀會改善;可用嬰兒油軟化鱗屑再清洗,必要時使用專用乳霜。
延伸閱讀:脂漏性皮膚炎VS.異位性皮膚炎傻傻分不清?醫師: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可能延續到成年!
寶寶臉上紅疹原因6:異位性皮膚炎
發生時間:嬰兒時期初發,4~6 個月後常加重;50% 患兒可在 2~3 歲緩解。
發生症狀:大片紅疹,劇癢,常有滲液或脫屑,反覆復發。
好發部位:臉部、四肢內側、脖子、前胸。
發生原因:與遺傳性過敏體質、免疫異常有關。
治療方式:保持皮膚滋潤,避免刺激;依醫師指示可用藥膏控制,重點在長期管理。
延伸閱讀:癢癢別再抓了!「異位性皮膚炎」原因、症狀、治療一次解答
寶寶臉上紅疹怎麼保養?日常護理重點一次看
新生兒的皮膚尚未發育完全,容易出現紅疹、乾燥或油膩等狀況。日常護理得宜,不僅能舒緩不適,還能降低感染或皮膚問題的風險。以下分享新手爸媽必知的護理重點,幫助寶寶擁有健康、舒適的肌膚。
1.以溫水與溫和的洗沐產品清洗
寶寶的皮膚角質層薄、屏障功能尚未成熟,過度清潔或使用刺激性產品容易造成乾燥與發炎。建議每天一次以溫水清潔臉部與身體,避免熱水沖洗。洗沐產品應選擇無香料、低敏感、pH 中性或弱酸性的嬰兒專用清潔劑,避免使用含有酒精或強效去脂成分的肥皂。洗後以柔軟毛巾輕拍擦乾,並可依需要塗抹嬰兒保濕乳液,幫助修復皮膚屏障。
2.穿著寬鬆、舒適的衣物
寶寶皮膚容易因摩擦或悶熱而誘發紅疹。建議選擇純棉或透氣性佳的天然纖維衣物,避免粗糙材質或化纖布料。衣服應合身但不過緊,以減少摩擦與悶熱。貼身衣物最好每日更換,確保乾淨,若寶寶有流汗或吐奶,也應及時更換,以免濕潤環境助長皮膚刺激或感染。
3.維持環境整潔與通風
寶寶的生活空間應保持乾爽、通風,避免過熱或潮濕。建議室內溫度控制在24~26℃、濕度50~60% 左右。過熱環境會使寶寶出汗增加,汗液與皮膚摩擦容易引起紅疹或汗疹。床單、枕套與被子要定期清洗、曬太陽,以減少灰塵、塵蟎與細菌。也要避免家中吸菸或使用強烈氣味的清潔用品,以免對寶寶皮膚或呼吸道造成刺激。
4.寶寶出現明顯不適,需盡快就醫
大部分寶寶臉上紅疹屬於生理現象,會隨時間改善,但若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
紅疹伴隨嚴重搔癢、滲液或結痂
膿皰越來越大、擴散
合併發燒、活動力下降、食欲不振
紅疹持續惡化或未隨時間改善
寶寶臉上紅疹多數屬於常見且良性的皮膚現象,包括栗粒疹、毒性紅斑、蒙古斑、血管瘤、脂漏性皮膚炎與異位性皮膚炎,大部分會隨著時間自然消退,不需過度治療。家長的重點在於日常護理:以溫和清潔、適當保濕、保持環境通風乾爽,並選擇舒適衣物,減少摩擦與刺激。
雖然多數紅疹無須擔心,但若出現膿皰惡化、紅疹擴散合併發燒或寶寶明顯不適,仍需及時就醫,交由專科醫師能釐清是否為感染、異位性皮膚炎或其他疾病,並提供適當治療。
延伸閱讀
.夏日寶寶皮膚常見5大問題,皮膚科醫師談照護方式與預防要領
.寶寶皮膚保養原則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