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錦輝等名單曝光後 不難想像北京下一步
中國新成立的「中國棒球城市聯賽(CPB)」預計2026年開打,並傳出首波「台灣自由球員名單」有曹錦輝、林益全等人,引發國內政壇與球迷高度關切;此事非單純體育流動,而是在中共已習慣以多元手段擴散影響力的脈絡下發生,當網紅、歌手等文化統戰路徑飽和,體育作為高度象徵性與情感連結的領域,正成為下一個被利用的戰場。
中國在國際體壇的壓力與騷擾模式
北京長期利用國際體壇進行政治施壓,從選手國籍認定、賽事名稱到賽場外交禁語,其手法涵蓋官媒操作、外交交涉與賽事商業安排;CPB要求各隊名單內納入「台港澳」選手,表面是人才流動,實質可能是把體育選手納入制度化交流的管道,形成長期滲透的溫和平台;這種「制度化接觸」往往先以工作機會吸引,再逐步擴大影響。
從網紅到球員:統戰樣板的轉換與意涵
過去中共對台影響力操作重點多在文化圈與商業領域,透過簽約、活動邀請、代言等模式,建立依賴與話語管道;但當這類模式接近飽和或遭抵制時,轉向體育界便具備兩大優勢;一是運動員的社會偶像效應強,易被當作價值輸出的載具;二是體育交流具「非政治化」遮蔽效力,更容易被宣傳為正常化的人民往來;CPB若成功吸納知名台將,便可在民間層面建立「親中體育圈」,為後續話語滲透鋪路。
養套殺:如何透過交流製造影響力鏈
許多評論指出,中方以「養套殺」方式操作,先以訓練或職業機會「養」起選手與教練,建立情感與經濟依賴,接著在關鍵時刻用輿論、資源或人脈影響其言行或立場,最後達到散播特定敘事或施壓的目的;體育選手一旦成為跨境宣傳或象徵,不只個人被綁架,其周遭社群(球迷、球隊、青訓系統)也可能被牽連,形成擴散效應。
國內回應與風險管理:政府、球團與選手的防線
面對CPB挖角潮,台灣必須建立多層防護,政府需透過陸委會等單位強化對跨境體育交流的審核與風險說明;職業球團應提供退場機制、保障選手權益與意識型態風險教育;選手個人則應被提醒合約風險、言論後果與家屬社群影響,公私協力的「保護網」能降低被利用的機會,並保護運動員的職涯選擇權。
國際化揭露:把複合式打壓變成國際議題
台灣應把個案放入國際場域揭露北京操作模式,與國際體育組織、盟國智庫、媒體合作,發布調查報告與案件彙整,說明中方如何利用賽制與聯盟規章做為統戰工具;在國際賽事與論壇上由台灣學者與實務者揭露「體育統戰」案例,讓全球體壇與民主國家注意到這類風險,從制度面(如國際聯盟的合約與反干預條款)形成防護。
民間與區域合作:把防衛化為共同體育倫理與監督
台灣可與日、韓、菲、澳等亞太體育界與學術機構建立聯盟,共同制訂「跨境運動員保護守則」與資訊交換機制,並透過亞太運動研究與教育合作,培養教練與經理人在國際交流中的風險識別能力;這類跨國體育治理,既能維護選手權益,也可阻斷單一國家利用體育作為政治工具的空間。
CPB挖角風波提醒我們,當文化統戰路徑受限,強權會尋找新載體;體育因其情感影響力成為天然孵化場,台灣面對的不僅是個別球員的就業抉擇,而是一場關乎國家認同與國際話語權的長期角力;要化被動為主動,必須以法制、產業自保與國際化揭露三管齊下,讓體育回歸競技本質,而非成為地緣政治的新戰場。
※作者為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