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約6成屬於「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不治療恐快速導致失明
台灣已經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年齡增長,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也跟著增加,並且會影響視力。在亞洲族群中,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尤以發生在更深層脈絡膜的「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PCV)」盛行率偏高,其帶來的永久性視力喪失風險更是不容忽視。最新研究數據指出,PCV可透過積極治療改善視力,且逾半數患者能延長給藥間隔時間,為熟齡照護體系帶來一線曙光。
約6成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屬於「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PCV)」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好發於50歲以上熟齡族,且隨著年齡增加,罹患機率也大增;台灣每10位65歲以上老人,就有1人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而末期黃斑病變發生率則約為1.9%,換算約為8萬6千位老人恐因疾病影響,而使眼睛中央視野功能完全喪失。
在亞洲族群中盛行率偏高的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PCV)為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nAMD)亞型之一,據統計,在亞洲族裔的「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nAMD)病例中,PCV佔比高達60%,遠高於西方國家。PCV的特徵是脈絡膜血管末端形成類似葡萄串的異常血管病灶,猶如血疱,若不處理,有如計時炸彈,可能隨時爆破,令視力急降,並恐導致失明,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於幫助恢復視力和預防進一步視力喪失至關重要。
過往,治療方式除了傳統的雷射光凝固治療、光動力療法,另外也可透過抗血管新生抑制劑來治療。近期在2025年歐洲視網膜專家學會(EURETINA)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為患者帶來了曙光。數據顯示,創新的治療方法不僅能有效改善患者視力,還能顯著延長給藥間隔。在一年追蹤期間,患者的矯正視力(BCVA)從基線平均提升8.9個字母(第40、44及48週平均) 。
就是現在!0元購高濃度魚油!快加入【華人健康網VIP開團購】享好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