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穿越時空和地域,打開孩子的藝術之窗─導讀《孩子也看得懂的藝術書》

三采文化

更新於 09月17日09:05 • 發布於 09月18日04:00

Photo by Vlada Karpovich from pexels

編按:

你覺得藝術是什麼?是指油畫、照片,還是也包括雕塑或影片?是關於真實的生活,還是想像中的世界?它是不是在說一則故事?它是好看的,還是嚇人的?它有想表達甚麼特別的意義嗎?這些只是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藝術的問題中,其中的幾個例子而已。每個人對藝術的感覺都不一樣,這沒有對錯,你的感覺是獨一無二的!

暢銷經典書《The Art Book》歷經20年後,再次重磅推出擴增兒童版─《孩子也看得懂的藝術書》跨越時空500多年、60位藝術家、百幅20大風格/畫派14世紀至20世紀的藝術大作全收錄,有別於一般藝術書籍,以活潑的標題、快速掌握作品特點的關鍵字、簡潔的編排方式,更以提問思考的角度來引導讀者觀看作品。這是一本完美的親子共讀正選藝術入門,激發你我對視覺藝術的好奇心和欣賞力。透過此書建構美的感知與鑑賞力,培養AI 時代最關鍵的人文藝術素養!

文/親子繪畫教養作家、講師/皮皮老師 收錄於《孩子也看得懂的藝術書》導讀文‧三采文化出版

孩子的藝術創作,常見的是平面的塗鴉、繪畫,或簡單的剪貼、拼貼。但《孩子也看得懂的藝術書》完全打開了更寬廣的視野,讓孩子認識到藝術並不只是一張畫紙,而是可以有各種不同媒材和形式的多元或複合創作。

在這本書裡,我們能遇見各式各樣充滿驚奇的作品:瑞典希爾瑪以童趣線條構築的抽象繪畫;迦納藝術家安納祖用回收材料打造的雕塑;義大利阿爾欽博托用蔬果與花朵拼貼出的人像;伊朗穆尼爾以鏡子和馬賽克展現的傳統美學;澳洲原住民藝術家艾蜜莉以圖像和符號描繪大地的親密連結;甚至還有古巴藝術家費托雷斯以糖果堆疊的裝置藝術。書中每一件作品,都可能顛覆我們對「藝術」的想像。

Art Book for Children © 2005, 2007, 2024 Phaidon Press Limited
出自:《孩子也看得懂的藝術書》/三采文化出版

我們也能穿越時空和地域,看到印度巴薩萬的細密宮廷畫、日本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最著名的〈赤富士〉,體會美國街頭的塗鴉風格。歷史上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名作也在書中悉數登場:波提且利的〈春〉、達文西的〈蒙娜麗莎〉、梵谷的〈向日葵〉與〈星夜〉、達利的〈記憶的堅持〉、竇加的芭蕾舞者、康丁斯基的抽象樂章、馬蒂斯的野獸色彩……孩子在這本書中也都能一一欣賞到。

Art Book for Children © 2005, 2007, 2024 Phaidon Press Limited
出自:《孩子也看得懂的藝術書》/三采文化出版

這些來自不同國家文化、不同媒材的創作,以及藝術史上的經典名作,不只打開了孩子的藝術眼,也培養了充滿無限可能的藝術腦袋,和一個能自由奔放、自我認同的藝術心靈。更重要的是,它能幫助孩子找到自己喜歡或產生共鳴的創作形式與風格。

書的最後引用了畢卡索的名言:「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這句話提醒我們,大人在藝術教育上若能少一點制式與框架,多一點允許與支持,孩子的想像力和創意就能展翅飛翔,更開心而更有自信地做自己。

《孩子也看得懂的藝術書》是一扇窗,帶領孩子看到藝術世界的廣闊;它同時也是一面鏡子,讓大人重新思考如何陪伴孩子走向更自由、更真實的創作之路。更難得的是,它不像一般兒童藝術書只停留在介紹幾位大師或名畫,而是以更多元的媒材與文化內容,真實貼近孩子的生活與興趣。整本書沒有艱澀難懂的藝術史論述,卻能廣博又深入淺出地連結孩子的經驗,真正做到「孩子也看得懂」!

因此,皮皮老師誠摯地推薦這本書給您和孩子,願它成為您們一起探索、一起驚嘆的藝術旅程!

延伸閱讀:鼓勵也沒用,兒子就是不想學,該怎麼讓他對學習有興趣?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樺加沙颱風釀災情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彩券行傳奇!埔里「鑫來旺」締造全台唯一「四彩大滿貫」紀錄

聯合新聞網
02

行動電源別亂丟!4大NG習慣恐釀火災,養成「充飽即拔」好習慣!

媽媽寶寶
03

堰塞湖危機未除 解除「紅色警戒」3條件曝光

EBC 東森新聞
04

好市多上架「超狂冰淇淋機」! 她驚呼:是成人家家酒

EBC 東森新聞
05

花蓮堰塞湖17死!衛福部明啟動公益募款「4管道一次看」四大超商都可捐

三立新聞網
06

送黃金項鍊給大姑當新婚禮!婆婆酸「笑死人」 人妻1句話打臉

TVBS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