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美「20%+N」關稅爭議延燒 藍委批政府數據誤導產業與民眾
美國對等關稅措施持續發酵,台灣暫時性稅率為 20%,但實際上還須加計基礎關稅,形成「20%+N」的疊加稅率。行政院經貿辦上週五晚間才對外提及此事,引發產業界與在野黨高度關注。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將於 11 日下午 3 時召開記者會,回應相關議題並公布產業支持方案。
國民黨立委許宇甄痛批,經濟部8月1日釋出的《川普實施對等關稅對我國產業影響研析》報告,在最關鍵的關稅計算部分刻意「選擇性失明」。
批報告忽略疊加稅,數據隱匿真實衝擊
許宇甄指出,報告中提及歐盟、日本 15% 關稅為直接稅率,但未註明這些數字並不包含額外基礎關稅;反觀台灣的 20% 對等關稅,還需疊加現行基礎關稅,實際負擔更重。報告卻直接將「15%」與「20%」並列比較,把兩種不同計算方式混在一起,等同誤導視聽。
她直言:「經濟部自己都沒搞清楚疊加的問題,政府卻反過來質疑外界批評,還把氣撒在監督者和國人身上。」
衝擊產業規模龐大,未計疊加部分恐嚴重低估
根據報告,以2024 年產值估算,扣件產業1,540 億元、工具機995 億元、水五金 566 億元、手工具 830 億元、汽車零組件2,946 億元、塑膠製品 3,991 億元、模具 575 億元、紡織 3,431 億元,整體衝擊幅度達 3% 至 10%,影響約 3 萬家廠商。
許宇甄表示,這些數字還是在「低估」情況下計算的結果,若加上疊加關稅與近期匯率升值,損失恐怕倍增。她並指出,台幣對美元升值幅度已高於日韓,出口企業價格優勢被快速吞蝕,再加上比日韓高 5% 的對等關稅、基礎關稅,以及全球需求疲軟,形同將台灣企業推入暴風雨的大海中。
政府談判失分,恐陷供應鏈邊緣化
許宇甄強調,一個連基本事實都不敢正面承認的政府,難以贏得企業與民眾信任。她批評賴政府將政治算計凌駕全民利益,把對美談判當作政績表演,而非產業存亡的生死戰。結果不僅在談判桌上屢屢失分,更可能讓台灣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中被邊緣化,進而引發連鎖性經濟衰退。
她呼籲賴清德應親自承擔責任,公開關稅談判全貌與應對方案,停止以「保密協定」為擋箭牌;若能力不足,應放下身段,與朝野、產業及全民共同面對挑戰。
美國對等關稅與台灣產業的關聯
美國「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政策源自美方認為與貿易夥伴間存在稅率落差,因而對部分國家課徵與其對美出口稅率相同的關稅。若台灣出口美國的稅率高於美國出口台灣的稅率,美方就會對台灣產品加徵差額。
對台灣而言,衝擊尤其明顯,因我國出口高度依賴製造業與中小企業,其中扣件、工具機、塑膠製品、紡織等均屬高出口比重產業,一旦關稅成本大幅增加,將直接侵蝕國際競爭力。加上部分產品生產替代性高,訂單可能快速流向其他國家,形成長期結構性損害。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