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女性限定的展覽是「另類歧視」嗎?

換日線

更新於 04月23日10:20 • 發布於 04月10日07:55 •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
女性限定的展覽是「另類歧視」嗎?

上圖為澳洲新舊藝術博物館(MONA)的「女士休息室」展覽宣傳視覺。 Photo Credit:取自 MONA 官方網站

你有沒有想過,有些展覽不是開放給所有人參觀,而是透過「限制」,讓我們反過來思考:誰曾經一直被排除在外?

在澳洲塔斯馬尼亞的「新舊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Old and New Art,MONA)」,有一個名叫「女士休息室(Ladies Lounge)」的展覽,觀眾一走進展場,會穿過一層厚重的綠色絲絨簾幕,進入一個充滿香檳、絨面沙發與閃爍燈光的空間。不只如此,休息室裡面還有餵葡萄、倒香檳、幫客人按摩腿的互動演出,整個空間打造得就像奢華的俱樂部 ──不過,這是一個「女性限定」、男士一律止步的空間。

這個展覽從 2020 年開放至今話題不斷,2023 年甚至被一名男性觀眾提告違反了《反歧視法》,雙方一路爭論並上訴到最高法院。那麼,究竟「女性專屬」的藝術空間是打破不平等,還是製造另一種不平等?

「女士休息室」展覽一景。圖/取自 MONA官方網站

女性專屬的藝術空間,是「反歧視」還是「另類歧視」?

「女士休息室」最初在 2020 年開放,由藝術家 Kirsha Kaechele 設計,這個靈感來自歷史上澳洲社會中的男性專屬空間,例如過去酒吧的主廳僅限男性進入,女性必須待在角落或側廳。因此,藝術家想營造一個翻轉過去權力的關係,讓女性短暫體驗「被優待」、「擁有特權」的感覺,並且透過排除男性觀眾的設計,引發對「被排除感」的直接體驗與思考,進而意識到歷史上長期存在的性別不平等與歧視。

來到 2023 年,一位名叫 Jason Lau 的男性遊客到新舊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 MONA)參觀,結果被擋在「女士休息室」門外,這讓他覺得很不滿,認為自己花錢買了門票,結果因為性別被排除在展覽之外,這樣的待遇對於男性來說很不公平。於是他向塔斯馬尼亞的民事與行政法庭(TASCAT)提出申訴。當時法庭認定,這個展覽違反了當地的《反歧視法》,也就是說,儘管展覽有藝術目的,不過排除男性的行為依然屬於明確的性別歧視,如果博物館不改善,就要關閉這個展覽。

MONA 對這項判決不服,提起了上訴。到了 2024 年 9 月,塔斯馬尼亞最高法院推翻了原判,最高法院認為「女士休息室」的策展目的是為了促進性別平等,屬於《反歧視法》中所允許的合法「平權措施」。最高法院指出,如果某些差別待遇是用來幫助原本處於弱勢的群體,讓他們能更公平地參與社會,並且補償長期存在的不平等,使得這些過去被邊緣化的群體有機會被看見、被理解,那麼就不算違法歧視。

法院還特別強調,「女士休息室」給了女性一個「難得被優待」的空間與經驗,在藝術與社會層面都有教育意義和對話價值,因此這樣的性別限制是有其正當性的。

藝術家 Kirsha Kaechele(右一)與其支持者首次出庭的情景。圖/取自 MONA官方網站

不是所有的「差別待遇」都是「歧視」

「女士休息室」之所以會引發廣泛討論,不只是因為它限制了某些人進入展覽的權利,更因為它觸碰到了一個根本的問題──什麼才是真正的「平等」?

有人認為,用性別當作進入展覽的條件,是一種「逆向歧視」,違反了博物館應該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所有人的原則。但也有不少人認為,這樣的設計本身就是藝術家對不平等現象的回應,是一場帶有社會批判意圖的藝術實驗,背後有清楚的目的和教育意義。

事實上,不是所有的「差別對待」都等同於歧視。有時候,這樣的安排恰恰是為了打破原本不對等的權力關係,讓觀眾從另一個角度體會「被排除」是什麼樣的感受。

「女士休息室」所營造的不對稱情境,並不只是單純為了挑戰界線,更是希望讓觀眾反過來思考:那些曾經在女性身上被視為理所當然的限制,當它們落到了男性身上時,為什麼會那麼不舒服?也因此,更能理解女性在現實社會中長期面對的壓力與不公平。

MONA 博物館一隅。圖/Henk Vrieselaar@Shutterstock

包容 ≠ 平等:重新理解博物館的包容性原則

儘管這樣的策展方向有清楚的出發點與思考邏輯,還是會有人質疑:這樣的性別限制,會不會違背了博物館一直強調的「包容性」原則?

其實,所謂的包容性(Inclusion)從來就不是讓「所有人都能進來」的單一思維,而是一種在充分理解歷史脈絡與權力結構後,主動打破原先的不對等,讓過去被排除的群體能真正參與、發聲並共享資源的過程,進一步創造出讓不同群體都能被看見與被理解的空間。

英國博物館協會(Museums Association)就曾指出:包容的本質,是承認人與人之間在經驗、背景與處境上的差異,並為這些差異量身打造出合適的空間與做法。包容也不是將邊緣群體「納入主流」,而是主流願意放下原先的立場與觀點,重新分配權力與資源。

用這個角度回頭來看,「女士休息室」雖然形式上做出了「排除特定性別」,但它實質上開啟了關於不平等的反思與討論,挑戰了我們對公平的既定想像,也將觀眾本身的感受納入展覽的一部分。

澳洲「女士休息室」所引發的討論,其實正好點出了當代博物館在包容性實踐中的困難與挑戰:真正的「包容」不只是形式上的平等參與,也不只是「誰可以進來」,更要思考的是「哪些聲音從來沒有在這裡被聽見過?」而要讓這些過去長期缺席的聲音與觀點進入博物館,有時就需要透過非常規的策展與對話方式,來打破既有的主流敘事與視角。

2020 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平權:多元與包容」。圖/取自 ICOM 官方網站

如何落實包容?來看歐洲博物館的各種嘗試

「包容性」不只是寫在政策裡的承諾,而是要落實在展覽策劃、教育活動、空間設計及社群合作,甚至整個博物館的日常運作當中。

在歐洲,許多博物館正嘗試各種不同的做法,像是:法國歐洲和地中海文明博物館(Mucem)的《Barvalo》展,讓羅姆族群親自參與策展,挑戰過去對少數族群的刻板印象;馬爾他的展覽《[BE] Loved Malta》,讓 LGBTQIA+ 當事人說自己的故事;波蘭的《Shelter》計畫,則是透過社群共創,保存在地文化與經驗。

這些案例的共同點是,不再只是替他人發聲,而是選擇讓他們一起參與、一起說話。也就是說,從展覽規劃的一開始,就納入當事社群的聲音,理解他們的需求與經歷,讓展覽能正視歷史傷痕與現實不平等,並用觀眾能理解、感受得到的方式呈現出來。

回到本文聚焦的 MONA「女士休息室」,雖然形式不同,但核心同樣在挑戰權力關係、創造反思空間。無論是限制入場的沉浸體驗,或是多聲並陳的共創策展,這些都是博物館面對社會不平等時,所能採取的不同策略,以推動更深層的對話與參與。

「包容性」是一段需要不斷傾聽、調整與學習的過程,當博物館願意啟動這樣的轉變,它就不再只是保存歷史的場域,而能逐步成為一個真正屬於每個人的空間 ──一個面向未來、可以一起想像「改變」的起點。

【延伸閱讀】

●《因為討厭韓國》真實到令我窒息:亞洲女性的出走、幻滅與新生
●韓國性平議題再引戰──「韓國女性享有 100 多條專屬福利」夠幸福了嗎?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敏迪獨家專欄】中日近年來最大外交衝突,雙方吵什麼,中國祭出哪些報復措施?

敏迪選讀Mindi World News
02

尪超熟睡叫不醒!母心碎目睹5月大女兒卡床縫窒息身亡 

鏡報
03

「東南亞第一深情大嫂」掏槍助6囚犯逃獄! 「長太美」慘遭記者公然性騷

鏡報
04

3萬分之1奇蹟!京都罕見白烏鴉曝光 百萬人朝聖

鏡週刊
05

中國男釣到「國寶」嚇壞! 連打3通電話給警察報備下場曝光

鏡報
06

大叔公車上看謎片被隔壁女生發現 下一秒動作超變態!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