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罷免正反方數據 NGO工作者:鐵藍未被撼動、中間選民傾向不同意
黃其豪/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首波大罷免投票結束,罷免案均未過關,近日外界也對罷免失利的原因進行討論,非營利工作者馮直安分析相關數據提出相關看法,指不同意票陣營格局基本維持2024年狀態,顯示過去1年多的各種爭議事件,並未撼動國民黨原有支持者。而在同意票陣營則顯示民進黨組織票動員不足。而這次的罷免投票結果也凸顯,第三勢力翻臉的力量有多大。
非營利工作者馮直安發文指出,他將同意票和不同意票都試算了一輪,連同過去兩天零星的發現,提出7點分析,其一為「第三勢力全面倒向不同意票」。他表示不同意票超越了藍營的動員力量,有8個選區的不同意票催票率,比2024年國民黨立委選舉的催票率還要高。這個現象顯示,除了國民黨原有支持者外,還有其他政治力量加入了反罷免陣營。
馮直安說明,其中最突出的2個案例是新竹市鄭正鈐和臺東縣黃建賓,分別多催出了7%和8%的選票。至於另外6個不同意票超過2024藍票的選區,依序分別是桃園六邱若華、桃園五呂玉玲、新北八張智倫、基隆市林沛祥、台北八賴士葆、桃園三魯明哲。
其二為「不只白色力量而是整個第三勢力」。馮直安表示,初看這些數據,許多人可能直覺認定這是民眾黨支持者倒向國民黨。但更深入的分析顯示,這個現象並不僅限於有民眾黨候選人的選區。當他將所有小黨和無黨候選人納入計算後,發現不僅可以解釋所有選區的變化,而且相關係數比單純計算民眾黨還要高,且是很難得的高度相關。
馮直安說明,這意味著,不同意票相對於2024年藍委得票的成長,幾乎可以完全歸因於2024年沒有投給藍綠立委的選民。換句話說,幾乎所有第三勢力的支持者都被拉去投了不同意票。
其三為「連偏獨派小黨支持者也參與其中」。當他嘗試將Y軸的偏獨派小黨票數移除時,相關係數反而降低。這顯示連偏獨派小黨的支持者也有相當高的比例投了不同意票。
馮直安表示,這個現象可能揭露了一個重要事實:雖然歐巴桑、時代力量、台灣基進等小黨領袖都公開呼籲支持罷免,但他們的支持者並未完全跟隨領袖的立場。
至於另一個案例是台東縣,從數字上來看,脫離民進黨獨立參選的劉櫂豪,他的支持者也流向了不同意票(因為刪除這數字之後一樣會降低相關係數)。對此馮直安推測,「很有可能,他的支持者本來就包含綠和淺藍」。
其四為「國民黨少了一成的組織動員」。馮直安說明,考量到國民黨在連署階段的表現一塌糊塗,但投票時卻有好幾個選區衝過總統大選時的催票率,我們可以推斷不同意票的組成中,國民黨組織票不可能比總統大選時更多,而補上缺口的正是這些中間選民。
馮直安以新北一的洪孟楷為例,指該選區非藍綠候選人在2024年加總只催出1%的選票,是所有選區中最低的,而洪孟楷也是不同意票負成長最多的立委,跌了將近11%。
馮直安表示,如果將11%作為基準線——也就是國民黨立委平均失去的選票比例,那麼將這個缺口補回來的,正好就是第三勢力,包括在2024年催出11%到15%選票的民眾黨,「-11%+11~15%」,剛剛好填回來還有剩。
其五為「第三勢力的高投票率」。馮直安表示,這個分析結果意味著,第三勢力在這次罷免投票中展現了極高的投票率。但這也帶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明明自家候選人沒有在選票上,為什麼第三勢力支持者願意特別出門保衛國民黨立委?對此他則說「這個我暫時沒有答案」。
其六為「民進黨動員有限」。馮直安指出,從同意票的分析來看,情況相對單純。排除離群值的花蓮傅崐萁和雲林丁學忠後,同意票催票率與2024年民進黨不分區政黨票催票率的相關係數達0.81。進一步觀察同意票減去政黨票的差異,一半以上都在正負1個百分點,顯示同意票的數量基本上就是一年前民進黨核心支持者的數量。
馮直安表示,雖然我們知道有一批「同意藍」出現,許多自稱正藍的外省籍支持者公開表態支持罷免,但催票率幾乎沒有提升,顯然這反過來指出了民進黨的組織動員不夠充分。特別是在最需要地方組織動員的雲林一選區,同意票整整下跌了5%。
其七為「花蓮雖敗猶榮」。馮直安說明,這次罷免投票中最特殊的案例是傅崐萁,同意票整整多了10%。如果說這次全台大罷免有什麼最具體的版圖變化,最有可能就發生在花蓮縣。
馮直安在文末也針對罷免投票的結果總結出3點,包含「不同意票陣營:格局基本維持2024年狀態,過去1年多立法院發生的各種爭議事件,並未撼動國民黨原有支持者,而不同意票的成長幾乎全部來自當時分裂投票的第三勢力」、「 同意票陣營:民進黨組織票動員不足,特別是在最需要地方派系動員的選區表現不佳,除了花蓮之外」、「『史上最大規模罷免』沒有造成任何一個政治人物的去留,但已映照出第三勢力翻臉的力量有多大」。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