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只有老人才會失智?破解失智症的5大迷思

Hello醫師

更新於 06月24日01:29 • 發布於 06月24日01:00 • 文:張凱安 Kyle Chang|資料查核:Hello醫師

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因此對青、壯年或中年族群可能相對陌生,若非家中已有失智長者需要照顧,許多人往往沒有機會深入了解失智症,甚至對其抱有不少錯誤迷思,導致此多數人往往對失智症抱有錯誤迷思,如只有老人才會罹患失智症、開始忘東忘西就是失智症徵兆等。

《Hello醫師》將為您破解常見的失智症6大迷思,幫助你建立失智症的正確知識,提升對失智症狀的敏感度,若有親友出現疑似失智的症狀時,便可及早做出正確判斷,及早就醫診斷並照護失智家人。

失智症常見6大迷思

  • 健忘就是失智症?

記憶力衰退是失智症的症狀之一,但不代表人只要開始忘東忘西、經常失憶,就是罹患失智症,因為老化(年紀變大)本身也會導致大腦的記憶力不如以往。

由上可知,失智者的失憶問題非常嚴重,且會忘記對一般人來說理應記得的事情,如家中的某位成員、成員的名字及自家住址,嚴重時甚至可能會忘記自己是誰。

記憶力衰退:老化VS失智

在記憶衰退上,失智症與老化通常會有以下差異:

老化

  • 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有辦法想起
  • 若做記憶測試,可能無法完全記住測試中的物品

失智

  • 對於自己所說、所做的事完全忘記
  • 無法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甚至完全忘記自己做過測試

由上可知,失智者的失憶問題非常嚴重,且會忘記對一般人來說理應記得的事情,如家中的某位成員、成員的名字及自家住址,嚴重時甚至可能會忘記自己是誰。

除此之外,失智症還會有其他認知功能問題,如語言能力、空間感、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及注意力等各方面的認知功能退化,並出現行為異常、性情改變及精神疾病等症狀,因此記憶力不是評斷是否罹患失智症的單一標準,仍需透過醫師專業診斷及檢查。

  • 只有老人才會罹患失智症?

多數失智者的年紀通常為65歲以上,但65歲以下的中年人口也有可能罹患失智症。

65歲以下發病的失智症稱為年輕型失智症(Young/Early Onset Dementia,或稱早發性失智症),發病年齡多為40~50歲,台灣目前45~65歲的失智人口約有1萬多人。

有鑑於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的年紀較輕,體力較好,因此多數患者發病後雖然認知能力快速退化、發生失憶,但行動力及精神相對較好,因此無法長期置於室內或安養中心照護,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外出、活動,以平衡無處消耗的體力及精神。

由於照顧年輕型失智症患者需耗費更多心力,且不易將照護責任交由其他單位或看護。因此建議民眾平時即需做好失智症的預防工作,如規律運動、多進行腦力活動(思考議題、計算)、多參加社交活動,並著手改善及避免可能提高失智風險的危險因子,如抽菸、三高及頭部外傷等。

  • 可以記得事情就代表沒有失智?

如前所述,記憶力衰退僅是失智症的症狀之一,而且失智症可分為許多種類,如額顳葉型失智症患者在罹病初期沒有失憶問題,反而會出現人格劇變、喪失控制行為能力及語言障礙(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症狀,因此記憶能力無法作為是否罹患失智症的判別標準,建議赴醫院接受完整檢查才可確定。

  • 失智症不具致死性?

當失智症邁入晚期(末期)時,病人通常已完全喪失行為能力及生理能力,因此會出現無法正常說話、活動、排泄及進食等問題,並長期臥床,需要接受插管餵食。

隨著病情持續惡化,病患的生理機能會持續下降,並可能因無法正常進食、排泄等問題,而併發多種炎症,或因免疫力衰退而感染其它疾病,最後逐漸步入生命終點。

一般而言,失智症發病後的存活年數平均為5~8年,但隨著患者的年紀愈大、身體機能愈差,存活年數就會愈短。

  • 失智症無法根治,不用吃藥和接受治療?

無論是藥物或非藥物治療(如認知訓練、懷舊治療等),目前仍無法完全治癒失智症,但隨著醫療進展,已有新一代靜脈注射藥物,可望延緩病情惡化,特別是針對阿茲海默症初期患者。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制署已核准兩款單株抗體類藥物「樂意保(LEQEMBI)」與「欣智樂(KISUNLA)」,透過清除腦中致病的β類澱粉蛋白堆積,從源頭延緩神經退化,是台灣20年來首次引進針對阿茲海默症病因的治療新藥,開啟臺灣阿茲海默症治療新頁。

亞東醫院也在6月23日上午率先全國完成首例新藥「欣智樂」施打,接受治療者為一名83歲女性,屬於早期阿茲海默症個案,成為全臺首位於醫學中心接受此創新療法的患者。另外,成大醫院也在同日協助76歲男性患者施打「樂意保」(Leqembi)。研究顯示,此類藥劑有助降低50%進展到中度失智風險,延緩病程約4~5年,部分患者於清除β類澱粉蛋白後可暫停施打,但仍需定期追蹤。

此外,其他口服藥物雖無法逆轉病程,但若搭配早期診斷與穩定治療,仍有機會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並延緩失智症進入中、重度階段。同時,居家照護與專業醫療支持對於控制病情、減少常見問題(如走失、失禁、遺忘進食等)至關重要。

因此,若家中長輩出現記憶力退化或語言遲緩等輕微症狀,建議儘早就醫接受評估。若能早期介入,不僅能提升照護品質,存活年數也可能延長至8~12年以上。

🍀想知道怎麼吃、怎麼動最健康?加入《Hello醫師》LINE好友,讓專業來解答!

延伸閱讀:預防失智症飲食、營養重點公開!吃5大食物遠離失智症

---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info@helloyishi.com.tw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41歲女星0期乳癌「全切」 僅1%機率仍不幸復發

中天電視台
02

地瓜葉穩血糖又抗癌 醫:2吃法是大忌

中天電視台
03

坣娜證實肺腺癌病逝!丈夫曝臨終遺願:緊抱愛妻直到平靜離開…「居家安寧」6項護理服務圓善終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4

肺癌早期超安靜!醫點名「2族群」務必檢查 早發現存活率高達九成

健康醫療網
05

死亡率是流感2倍!RSV大流行「無藥物治療」 醫示警高風險

三立新聞網
06

溫體豬回來了!農業部揭「恢復供應時間」 但這1事仍全面禁止

常春月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5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