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推「可負擔住宅」青年族群買得起 每坪2字頭不能炒
桃園市推出「可負擔住宅」計畫,主打「買得起、住得久、不能炒」,希望以低於市價的售價,協助25至45歲有養育小孩的青年與中產家庭買房。可負擔住宅將與社會住宅雙軌並行,理想比例為一比一,購買者未來只能回售給政府,避免炒作。然而從制度設計到法源依據,外界仍關注這項政策如何在公平與市場運作間取得平衡!
桃園市政府推出「可負擔住宅」計畫,希望以低於市價的售價,協助青年與中產家庭買得起房、穩定落腳。這種住宅主打「買得起、住得久、不能炒」的特色,購買者未來只能回售給政府,避免炒作問題。桃園市都發局表示,可負擔住宅將與社會住宅雙軌並行,理想比例為一比一,目標是補足中間族群的居住需求缺口。然而,從制度設計到法源依據,外界仍關注這項政策如何在公平與市場運作間取得平衡。
桃園市政府計畫將航空城安置住宅的餘屋,規劃成首波可負擔住宅。桃園市都發局住宅發展處科長黃春霖表示,這些住宅格局大約是室內25坪左右的大兩房。可負擔住宅的定價策略是讓民眾每月房貸還款金額約為家庭月收入的三成,例如夫妻月收共10萬元,每月還款約3萬元,對應的房價大約落在每坪2字頭。
桃園市都發局長江南志強調,桃園市持續推動住宅法規定的「只租不售」社會住宅,但仍有一些落差需要填補。他解釋,許多人在社會住宅住滿6年後,仍需銜接未來的住宅需求,加上桃園移入人口眾多,市府希望維持桃園作為一個可負擔的城市。江南志表示,可負擔住宅優先考慮家庭,特別是25至45歲且有養育小孩的年輕世代,申請機制將採用權重換算和公平抽籤。
文化大學都市計畫學系教授徐國城認為,桃園的可負擔住宅計畫是為了協助有條件擁有自有住宅的青年族群或中產階級,讓政府能透過更積極的政策來推動他們擁有自有住宅。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指出,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探索租房與完全產權之間的居住選項。他提醒,台灣過去已有國宅與合宜住宅的經驗,關鍵在於制度能否長期運作。彭揚凱擔憂,若中央《住宅法》沒有相應法源依據,地方政府僅靠自治條例可能難以落實監管,特別是在限制未來轉售對象方面的執行與維護將面臨挑戰。
有輿論擔心,當前社會住宅供不應求,若資源轉向中產階層,可能壓縮弱勢族群的居住權益。對此,江南志強調,推動可負擔住宅並不代表停止興建社會住宅,這兩種不同的住宅產品將並行發展。社會住宅先照顧弱勢,等到居民有負擔能力後,可以轉而購買可負擔住宅。桃園市府希望透過這種方式,讓想在桃園落地生根的家庭不再因房價過高而被迫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