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花錢焦慮是「消費愧疚症候群」上身?專家揭:理解金錢的3個健康角度

華人健康網

發布於 1天前 •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花錢焦慮是「消費愧疚症候群」上身?專家揭:理解金錢的3個健康角度

「孩子要繳房貸,怎麼能讓他請我吃那麼貴的餐廳?」 「這件外套好看,但我都一把年紀了,不值得再買新的。」

在通膨、低薪與高壓社會下,許多五、六十歲以上的長輩,即使手上有充裕的資金,仍不敢為自己花錢,更不捨得讓子女破費。這種現象被精神科醫師洪敬倫形容為一種「消費愧疚症候群」,源於亞洲文化中「節儉即美德」的價值觀。這樣的價值觀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是生存智慧,然而在今日的社會環境裡,卻讓許多人在面對金錢時感到內疚與不安。

精神科醫師洪敬倫指出,許多中高齡族群雖無經濟壓力,卻在日常中展現出「花錢焦慮」:比價時先看價格再看喜好、穿磨損的鞋仍不肯換、甚至身體不適也不願就醫,只因覺得那筆錢該留著給誰以防萬一。

另一種現象是「非理性節儉」,例如食物捨不得丟棄,儲存在冰箱中反覆加熱食用,或是捨不得支出一些維持健康的必要消費,例如健檢,植牙等。即使是自己六十大壽,也叮囑全家簡單慶祝就好。這類「美德」反而成為健康,快樂與享福的絆腳石。

洪敬倫醫師提醒,節儉本身沒有錯,但如果已經影響到健康、營養、或者是因此出現焦慮,內疚等負面情緒時,就不再是習慣問題,而是一種壓力訊號。

消費為什麼會感到內疚?從節儉信念到情緒負擔

洪敬倫醫師進一步分析,「消費愧疚」的核心不在金錢,而是過度僵化的自我價值感。他觀察到,許多在消費時會感到內疚的人,某種程度上把「克制慾望」與「自我價值」,「家風傳承」綁定在一起,因此當他們消費時,就會產生「這樣對嗎?」「我值得嗎?」的疑問。

這種心理結構有幾個不同的出發點:

犧牲型父母:把照顧他人視為責任,把自我照顧視為浪費。

繼承型焦慮者:延續父母不敢花費的模式,即使生活安穩,消費時也會產生罪惡感。

示範型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則,子女才能耳濡目染,不會敗光家產。

洪敬倫醫師指出,50~60歲的長輩多半經歷台灣物資匱乏的年代,加上華人文化對「勤儉持家」的讚譽,讓人們習慣透過「節制」維持自我價值,卻也在無意間讓「怎麼用錢」成為評估自我價值的工具。「當凡事都以財務為考量,會顯得不近人情。用積蓄防範未然,卻犧牲了當下對自己的允許與疼惜。」

消費不等於浪費:理解金錢的3個健康角度

洪敬倫醫師表示,人若長期壓抑花錢的慾望,會在心理上產生「過度節制」的緊繃狀態,長期處在這種狀態會產生焦慮、煩悶,身體不適等身心症狀。

他建議民眾從三個角度練習與金錢建立新關係:

重新定義消費:

把花錢視為一種價值交換,而非資源損耗。當你為自己花錢時,是告訴自己「我值得!」有關健康的支出,更是對自己必要的投資。

允許享受:

生活中需要一些亮點,一些me time,如果對財務沒有影響,一杯好咖啡、一件好衣服、一頓自己真正想吃的晚餐,這些消費帶給自己快樂,更構成繼續前行的動力。

和家人溝通「愛的方式」:

告訴孩子:「我花點錢疼愛自己,與對你們的愛並不衝突。」讓愛不再以犧牲為前提,而是以共好為方向。

洪醫師也呼籲,金錢雖然身外之物,卻同時是一面鏡子:它映照出我們如何定義「值得」,也折射出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當我們開始察覺金錢所代表的心理意義,也許就能重新學會善待自己,邁向真正的富足。」

就是現在!0元購高濃度魚油!快加入【華人健康網VIP開團購】享好康!>>>

加入華人健康網LINE@好友,健康資訊不漏接!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41歲女星0期乳癌「全切」 僅1%機率仍不幸復發

中天電視台
02

地瓜葉穩血糖又抗癌 醫:2吃法是大忌

中天電視台
03

坣娜證實肺腺癌病逝!丈夫曝臨終遺願:緊抱愛妻直到平靜離開…「居家安寧」6項護理服務圓善終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4

肺癌早期超安靜!醫點名「2族群」務必檢查 早發現存活率高達九成

健康醫療網
05

死亡率是流感2倍!RSV大流行「無藥物治療」 醫示警高風險

三立新聞網
06

溫體豬回來了!農業部揭「恢復供應時間」 但這1事仍全面禁止

常春月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