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服藥後手抖、僵硬? 醫:恐為藥物誘發的類巴金森氏症

NOW健康

更新於 10月04日01:52 • 發布於 10月04日08:00 • 吳思奕 報導

【NOW健康 吳思奕/台北報導】68歲的阿琴姨(化名)除了有高血壓以及偶爾頭暈的問題外,身體一向都很健康,每天也會固定至公園散步,並和朋友做健康操。但是近2至3個月以來,她的家人和朋友發現,她除了動作和步伐變得越來越緩慢及僵硬之外,手也開始會顫抖,有點類似於巴金森氏症。個案在朋友的建議下至神經內科就診,經診斷為某種藥物引起的類巴金森氏症狀。停藥後,僵硬與手抖的情形便逐漸改善,行動也恢復原本的靈活。

藥物引發類巴金森氏症 停藥過晚症狀恐無法逆轉

收治這名個案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毓禛表示,此類因藥物引起的「類巴金森氏症」案例其實在神經內科門診中並不罕見。個案於就診時的症狀確實與巴金森氏症相似,但在經詳細檢閱病例和用藥資料後,發現她近期曾因頭暈問題,在其他醫療院所接受了新的藥物進行治療,其中一種藥物可能會引起類似巴金森氏症的症狀。經建議停用該藥物約2至3週內,相關症狀便逐漸減少,肢體動作也恢復往日的狀態。

王毓禛進一步說明,「類巴金森氏症」的臨床表現與巴金森氏症極為相似,因此確實可能被誤診,患者被當作巴金森氏症治療,多吃了許多不必要的藥物,同時也延誤了治療時機。而由藥物引起的「類巴金森氏症」,若停藥過慢,拖延太久,部分患者的症狀可能會永久存在,無法消除。提醒民眾應提高警覺,與醫師保持密切溝通,以確保用藥安全,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風險。

藥物阻斷多巴胺受體 症狀與巴金森氏症相似易混淆

這類症狀主要是由於藥物阻斷大腦中多巴胺受體,尤其是第2型受體,導致大腦中多巴胺系統失衡,進而出現一系列類似巴金森氏症的表現。包括靜止性震顫(手部在休息時抖動)、動作遲緩、肌肉僵硬及步態不穩等,由於症狀與退化性巴金森氏症相似,常被誤診,從而延誤正確的診斷與治療時機。

王毓禛解釋,與真正的巴金森氏症不同,藥源性巴金森氏症通常在停藥或更換藥物後,症狀會顯著改善甚至完全消失。然而,若未及時發現原因,持續使用相關藥物,不僅會加重症狀,還可能造成長期,甚至是永久性的神經功能損害。

常見4類藥物可能誘發類巴金森氏症 長者代謝低、風險高

以下為4類常見可能導致類巴金森氏症的藥物類型。值得注意的是,長者因代謝功能下降,對藥物的敏感性更高,因此罹患類巴金森氏症的風險也相對較高。

▸精神科藥物:像是抗精神病藥(第1代及第2代)、抗憂鬱藥及情緒穩定劑。

▸腸胃科藥物:部分止吐藥。因其作用於多巴胺受體,可能引發此類副作用。

▸鈣離子阻斷劑:像是Cinnarizine和Flunarizine這類常用於治療暈眩或偏頭痛的藥物。

▸其他藥物:極少見的狀況下,某些心血管藥物(如:Verapamil)、免疫抑制劑等,也可能誘發症狀。

醫病雙向溝通是關鍵 2點提醒保障用藥安全

王毓禛強調,預防藥源性類巴金森氏症的關鍵在於「醫病雙向溝通」。民眾在就診時,應主動告知所有正在使用的藥物,以利醫師進行全面評估用藥風險。同時,若在服藥期間出現手抖、身體僵硬或動作變得遲緩等異常症狀,應立即回診諮詢,才能得到更周全的評估和建議。最後針對用藥安全,王毓禛也給出以下2點提醒:

1.完整告知病史:每次看診時,向醫師提供完整的用藥清單。

2.觀察身體變化:服藥後留意是否有異常症狀。若有出現變化或不適,懷疑症狀與藥物有關,應盡快回診與醫師討論,由醫師判斷是否需調整藥物。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子宮手術後擔心會影響受孕? 選擇適當的手術方式及防沾黏醫材是重要措施
▸你「左流右新」了嗎? 秋冬及早接種疫苗防病毒護健康

NOW健康:FBIGThreadsYT官方LINE醫級邦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41歲女星0期乳癌「全切」 僅1%機率仍不幸復發

中天電視台
02

地瓜葉穩血糖又抗癌 醫:2吃法是大忌

中天電視台
03

坣娜證實肺腺癌病逝!丈夫曝臨終遺願:緊抱愛妻直到平靜離開…「居家安寧」6項護理服務圓善終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4

肺癌早期超安靜!醫點名「2族群」務必檢查 早發現存活率高達九成

健康醫療網
05

溫體豬回來了!農業部揭「恢復供應時間」 但這1事仍全面禁止

常春月刊
06

死亡率是流感2倍!RSV大流行「無藥物治療」 醫示警高風險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