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俊賓「純手工PPT」簡報曝光!一理由決定自己手繪資料…拿萊比錫車站分享挑戰與解方
數位內容部整理
圖片 蘇俊賓臉書、蘇俊賓提供 提供
在數位化與淨零轉型浪潮下,桃園市政府正全力推動智慧治理與城市永續。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日前出席「Smart2025台灣永續峰會:從城市4.0到城市淨零」致詞時,以親自繪製的簡報分享桃園的城市特徵、挑戰與因應思維,並提出四大策略方向,盼與國內外產業界及城市治理專家共同探索桃園的永續未來。 蘇俊賓分享,自己接下這場邀請和來自德國的朋友進行智慧城市交流,因為剛好是3天連假,「決定讓陪我製作簡報的同仁們喘息一下,翻出整理的資料,嘗試自己手繪,這應該是這個時代少有的純手工PPT了」!
「德國薩克森邦是個有趣的地方,最大城市萊比錫孕育了巴哈、孟德爾頌、微積分之父萊布尼茨還有我放到這次簡報的歌德,德國薩克森邦長 Michael Kretschmer會後跟我說,這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簡報」。
蘇俊賓說,當年歌德在薩克森邦首府萊比錫寫下經典歌劇「浮士德與魔鬼」,浮士德為了追求永恆的知識,不惜用靈魂來與魔鬼進行交易,追求的是無止境的科技與探索,他追求的是一個極致,過程大家都知道了,歌德巧妙地改寫的傳統的版本,讓科技、只是極致的探索有了一個反思的機會,這個與城市治理的哲學是一致的啊!
「城市除了追求持續發展而一味的以技術創造更多的工商產值與建設,同樣也必須仰賴科技,在發展與環境、空間治理下,找到最好的平衡點」。
蘇俊賓在「Smart2025台灣永續峰會:從城市4.0到城市淨零」致詞中,分享桃園的四個策略包括國土計劃思維下的集約發展、善用重大交通建設契機檢視城市空間規劃、善用埤圳資源,創造城市風廊與生態跳島,應用智慧科技於環境品質、防救災以及醫護效率。
蘇俊賓指出,桃園市目前人口達235萬人,與台北市相差僅十萬,且擁有1萬2千家工廠,工業總產值達4兆元,為全台第一。桃園是全國製造重鎮,市區流動人口規模龐大,通勤人口達320萬人,甚至超過總人口,其中有43萬人通勤至台北,7萬人前往新竹。這樣的數字顯示,桃園在都市結構、交通負荷與產業發展之間,必須面對嚴峻挑戰。
他強調,桃園是六都中平均年齡最年輕的城市,人口結構來自大量移入,而非自然增加。根據統計,過去18年間桃園就業人口增加40%,人口則增加23%,顯示桃園主要因產業就業需求而帶來新住民。值得注意的是,樓地板面積的成長甚至超越人口,反映出建商已預先布局桃園未來的都市潛力。
人口與交通的壓力
蘇俊賓以桃園與中壢作為例子,說明區域高度發展的情況。全台人口最多的行政區是新北市板橋,而桃園區與中壢區分居第二、第三,顯示桃園的核心人口密度極高。這些人口分布與大量工業區交錯,例如中壢工業區就位於高密度住宅之間,成為特有的「人與產業並存」城市樣態。
交通壓力亦為突出問題。以公共運輸使用率來看,台北市達38.3%,新北市29%,而桃園僅12.9%,名列全台第四,但仍顯示市民大多仰賴汽機車通勤。蘇俊賓坦言,提升公共運輸佔比並不容易,特別是在龐大跨區通勤人口增加的背景下,桃園必須尋找交通與產業同步發展的新解方。
桃園亟需面對的四大挑戰
對於桃園亟需面對的四大挑戰,他說,首先是產業策略,由於能源、水資源及土地使用均達到瓶頸,桃園必須重新規劃資源配置;第二是交通量能,龐大的人口移動與低公共運輸使用率,使得交通改善成為迫切課題;第三是生活壓力,桃園原先因低房價、較低物價而具備「生活紅利」,吸引年輕人移入,但隨都市化加劇,紅利逐漸消失;最後是環境負荷,包括空品、噪音、熱島效應與防災需求,必須透過智慧科技與城市設計有效管理。
借鏡浮士德的啟示
在演講中,蘇俊賓特別引用德國文學《浮士德》的隱喻。他提到,科學家浮士德因追求永恆知識而不惜交換靈魂,就像今天城市為追求產值與發展,不斷蓋房、開發農地、拓展產業一樣。然而,這樣的追求終有極限。他提醒,永續發展必須兼顧「加法與減法」,不單是無止境的擴張,也要懂得適度減量,尋找平衡。
桃園的四大發展策略
針對前述課題,蘇俊賓也提出桃園的四大發展策略。
第一,國土計畫思維。桃園勇敢劃出急速發展區、鄉村生活圈與新鎮生活圈,讓都市規劃不再是「邊走邊改」,而是在上位計畫下進行精準布局。
第二,重大交通建設契機。桃園正在推動鐵路地下化,並將軌道建設與公車系統整合,打造「車站新生活圈」。透過合理配置與創新設計,讓交通成為都市再發展的推力。
第三,桃園特有的都市設計。他指出,桃園擁有超過三千口埤塘與水圳,這些源自古大漢溪斷頭河道改造的水利系統,如今仍扮演重要角色。市府正思考如何將埤塘與綠地納入都市設計,形成「生態跳島」與「風廊效應」,藉此調節微氣候、降低都市熱島,展現桃園獨特的城市樣貌。
第四,智慧科技應用。桃園大規模布設「空氣盒子」,結合AI技術監測高污染製程與施工揚塵,並與自動灑水系統串聯,打造空汙數據平台,同時讓校園參與監測,累積上千筆即時數據。除此之外,桃園也整合消防與交通系統,讓救護車可與紅綠燈號誌連動,在部分路段成功縮短急救送醫時間達68秒,急救成功率提升9%,充分展示科技減碳與守護民生並行的重要性。
自萊比錫車站、中壢車站案例與反思
談到桃園都市發展的象徵時,蘇俊賓以已拆除的「中壢車站」為例。這座曾被稱為全台最醜的車站,原始設計其實相當優美,但隨著人口與需求不斷增加,建築被不斷擴建,最後變成奇特形貌。如今雖已拆除,但也反映出桃園長期超過設計容量的現況。他強調,城市未來不能再以「無限加法」應對,而必須以「前瞻部署與選擇性減法」達成平衡發展。
最後,蘇俊賓分享了一幅繪製自萊比錫車站的圖像,並與桃園拆除後的中壢車站對照。他形容桃園未來的建設應更具世界視野,藉由智慧科技、精準規劃與國際連結,打造符合市民期待與永續理念的嶄新面貌。他呼籲各界攜手合作,政府提出命題,產業與專家一同解題,讓桃園在數位化與淨零轉型的時代下,找到最佳答案。
更多今周刊文章
58歲機師年收400萬,退休差點破產?學霸兒女一路私校、每月5萬學費掏空存款:賺再多都可能被三座大山壓垮
普發一萬什麼時候可以領確定了!普發一萬怎麼領?5種發放方式、線上登記網站…ATM輸入兩組號碼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