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美食

秋天吃螃蟹太涼?40年老中醫師教你「加一味」就不怕寒

信傳媒

更新於 10月28日10:26 • 發布於 10月28日02:40 • 陳稚華
秋天正是品嚐螃蟹的季節,但中醫提醒寒、濕體質要特別節制。(攝影/鄭國強)

每到秋天,正是大閘蟹、三點蟹、毛蟹等海味最肥美的季節。許多人趁著入秋氣候轉涼、蟹膏飽滿之際大啖螃蟹,但也常聽人提醒「秋天吃螃蟹容易太涼」、「吃多會拉肚子」。到底螃蟹真有那麼寒?中醫怎麼看秋天吃蟹的養生之道?

有超過40年經驗的廖老中醫師接受《信傳媒》電訪時指出,秋天在五行中屬金,氣候轉乾,為「燥」的季節;而螃蟹性屬「寒」,同時具有「滋陰」效果,能補充體內津液、潤燥養陰,對秋季燥熱者是個不錯的食材,但並非人人皆宜。

廖老中醫師強調,「螃蟹雖能滋陰,但對水分代謝不佳、濕氣重的人,反而容易讓身體更濕、更寒,吃多不但難消化,還可能引發不適。」

寒性體質別吃太多,可加薑、紫蘇葉中和

廖老中醫師指出,無論是台灣的毛蟹、大閘蟹或三點蟹,性質都偏寒。螃蟹全身各部位,包括蟹肉、蟹黃、蟹膏性質皆屬寒涼,若本身是「寒性體質」、手腳容易冰冷或怕冷的人,就不適合吃太多。

他建議,寒性體質者若想應景品嚐,可在烹調時加些「薑片、紫蘇葉」一起蒸或煮,能起到溫陽散寒、促進循環的效果。「螃蟹多以水煮或清蒸為主,這樣能保留鮮味,也不會過於刺激;但寒體質的人要記得搭配一些溫性的佐料來平衡。」

一般體質的人,則可依個人狀況適量食用,不需特別忌口。「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體質屬性,吃蟹前先知道自己偏寒還是偏熱,就能吃得更安心。」

中醫師建議,寒性體質者若想應景品嚐螃蟹,可在烹調時加些薑片或紫蘇葉(如圖)一起蒸或煮,能起到溫陽散寒、促進循環的效果。(圖片來源/photoAC)

濕體質更要小心!恐加重水分滯留

除了寒體質外,廖老中醫師特別提醒「濕體質」族群更要小心。

他強調,螃蟹屬陰、性寒,對於身體水分代謝不佳的人來說,容易讓濕氣更重。「濕氣會導致身體沉重、容易疲倦,也會影響脾胃功能。」若體內濕氣累積,免疫力也會下降,更容易感冒或出現慢性發炎狀況。

他建議濕體質者若實在想吃,可以搭配薏仁、茯苓等健脾去濕食材一起入菜或餐後飲用,例如煮碗「薏仁茯苓湯」,幫助身體排濕、降低寒氣的負擔。「濕體質的人不適合吃太多滋陰食物,因為水分代謝不好,反而讓身體更濕更重。」

另外,廖老中醫師強調「孕婦、老人、小孩」都不宜多吃螃蟹,「螃蟹屬性寒,對體質虛弱者容易造成腸胃不適;特別是孕婦,過量食用恐導致子宮收縮。小孩腸胃尚未成熟,若一次吃太多,也容易拉肚子或消化不良。」

至於食用量與頻率,廖老中醫師建議,秋天吃蟹應以少量、偶爾為主,尤其是吃蟹時若同時搭配啤酒、冰品或寒性水果(如西瓜、柚子),更容易讓腸胃受寒。

他強調,中醫講究的是「食物性味歸經」與「體質調理」,也就是要看食物對應身體哪個臟腑、性質偏寒或偏熱。「了解自己的體質,比硬背哪個食物相剋更重要。若怕寒,就加薑、紫蘇葉、米酒等溫性食材;怕濕,就配薏仁、茯苓。這樣吃最實際。」

了解體質、搭配對味,才能在秋季享受美味的螃蟹。(攝影/鄭國強)

秋季飲食原則:潤燥又抗菌

進入秋季,氣候由熱轉涼、由濕轉燥,廖老中醫師提醒,秋天飲食應以「滋陰潤燥」為主,可適度補充水分與津液。「像天門冬、麥門冬這兩味藥食同源的食材,就能幫助潤燥養陰,也能減少秋燥引起的乾咳、喉嚨痛。」

若是寒性體質者,可以加薑片、紅棗來平衡寒涼;熱性體質者則可單獨食用。若屬濕體質,則仍建議避免太多寒性與滋陰食物,改加些健脾去濕的材料,如薏仁、茯苓、陳皮等,幫助代謝水分、減輕身體負擔。

廖老中醫師補充,秋天飲食調養除了潤燥,也要顧到「抗菌防感冒」。「身體若太燥,病毒和細菌反而容易繁殖;保持體內陰陽平衡、氣血流暢,反而能降低感染機率。」

他指出,適當吃些滋陰食物能讓黏膜保持濕潤、免疫力更穩定,「當身體不燥,細菌病毒就不容易生長,自然能減少感染與發炎的風險。」若搭配溫熱茶飲、保持作息與運動,也能幫助身體維持平衡。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美食相關文章

01

「1室內景點」好拍、門票僅30元!網友推爆:一天都逛不完、超像國外

食尚玩家
02

肯德基蛋撻特價11元、必勝客大披薩下殺199元!雙11速食優惠瘋狂加碼

女人我最大
03

咖啡直逼買一送一!韓國安城湯麵漢寶杯麵船井杜老爺奶昔康康5週末優惠

景點家
04

餐具可以吃!?超商推「巧克力湯匙」 拚噱頭吸客

EBC 東森新聞
05

日本人也愛吃這一道?日本人喜愛的台灣美食TOP5

LIVE JAPAN
06

有食譜》2025立冬養生先補腎!中醫教你自製「黑豆茶」4步驟快速暖身

優活健康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