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吃螃蟹太涼?40年老中醫師教你「加一味」就不怕寒
每到秋天,正是大閘蟹、三點蟹、毛蟹等海味最肥美的季節。許多人趁著入秋氣候轉涼、蟹膏飽滿之際大啖螃蟹,但也常聽人提醒「秋天吃螃蟹容易太涼」、「吃多會拉肚子」。到底螃蟹真有那麼寒?中醫怎麼看秋天吃蟹的養生之道?
有超過40年經驗的廖老中醫師接受《信傳媒》電訪時指出,秋天在五行中屬金,氣候轉乾,為「燥」的季節;而螃蟹性屬「寒」,同時具有「滋陰」效果,能補充體內津液、潤燥養陰,對秋季燥熱者是個不錯的食材,但並非人人皆宜。
廖老中醫師強調,「螃蟹雖能滋陰,但對水分代謝不佳、濕氣重的人,反而容易讓身體更濕、更寒,吃多不但難消化,還可能引發不適。」
寒性體質別吃太多,可加薑、紫蘇葉中和
廖老中醫師指出,無論是台灣的毛蟹、大閘蟹或三點蟹,性質都偏寒。螃蟹全身各部位,包括蟹肉、蟹黃、蟹膏性質皆屬寒涼,若本身是「寒性體質」、手腳容易冰冷或怕冷的人,就不適合吃太多。
他建議,寒性體質者若想應景品嚐,可在烹調時加些「薑片、紫蘇葉」一起蒸或煮,能起到溫陽散寒、促進循環的效果。「螃蟹多以水煮或清蒸為主,這樣能保留鮮味,也不會過於刺激;但寒體質的人要記得搭配一些溫性的佐料來平衡。」
一般體質的人,則可依個人狀況適量食用,不需特別忌口。「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體質屬性,吃蟹前先知道自己偏寒還是偏熱,就能吃得更安心。」
濕體質更要小心!恐加重水分滯留
除了寒體質外,廖老中醫師特別提醒「濕體質」族群更要小心。
他強調,螃蟹屬陰、性寒,對於身體水分代謝不佳的人來說,容易讓濕氣更重。「濕氣會導致身體沉重、容易疲倦,也會影響脾胃功能。」若體內濕氣累積,免疫力也會下降,更容易感冒或出現慢性發炎狀況。
他建議濕體質者若實在想吃,可以搭配薏仁、茯苓等健脾去濕食材一起入菜或餐後飲用,例如煮碗「薏仁茯苓湯」,幫助身體排濕、降低寒氣的負擔。「濕體質的人不適合吃太多滋陰食物,因為水分代謝不好,反而讓身體更濕更重。」
另外,廖老中醫師強調「孕婦、老人、小孩」都不宜多吃螃蟹,「螃蟹屬性寒,對體質虛弱者容易造成腸胃不適;特別是孕婦,過量食用恐導致子宮收縮。小孩腸胃尚未成熟,若一次吃太多,也容易拉肚子或消化不良。」
至於食用量與頻率,廖老中醫師建議,秋天吃蟹應以少量、偶爾為主,尤其是吃蟹時若同時搭配啤酒、冰品或寒性水果(如西瓜、柚子),更容易讓腸胃受寒。
他強調,中醫講究的是「食物性味歸經」與「體質調理」,也就是要看食物對應身體哪個臟腑、性質偏寒或偏熱。「了解自己的體質,比硬背哪個食物相剋更重要。若怕寒,就加薑、紫蘇葉、米酒等溫性食材;怕濕,就配薏仁、茯苓。這樣吃最實際。」
秋季飲食原則:潤燥又抗菌
進入秋季,氣候由熱轉涼、由濕轉燥,廖老中醫師提醒,秋天飲食應以「滋陰潤燥」為主,可適度補充水分與津液。「像天門冬、麥門冬這兩味藥食同源的食材,就能幫助潤燥養陰,也能減少秋燥引起的乾咳、喉嚨痛。」
若是寒性體質者,可以加薑片、紅棗來平衡寒涼;熱性體質者則可單獨食用。若屬濕體質,則仍建議避免太多寒性與滋陰食物,改加些健脾去濕的材料,如薏仁、茯苓、陳皮等,幫助代謝水分、減輕身體負擔。
廖老中醫師補充,秋天飲食調養除了潤燥,也要顧到「抗菌防感冒」。「身體若太燥,病毒和細菌反而容易繁殖;保持體內陰陽平衡、氣血流暢,反而能降低感染機率。」
他指出,適當吃些滋陰食物能讓黏膜保持濕潤、免疫力更穩定,「當身體不燥,細菌病毒就不容易生長,自然能減少感染與發炎的風險。」若搭配溫熱茶飲、保持作息與運動,也能幫助身體維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