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鄭欽模/蒲亭會停戰嗎?
[NOWnews今日新聞] 一、前言
在川普次級關稅大棒威脅下,俄烏戰爭似乎又迎來了和平的曙光。首先川普於8月8日在他的社群平台上發文稱將於8月15日在阿拉斯加與蒲亭見面,商討結束烏克蘭戰爭的途徑,並為兩國未來的關係鋪平道路。他表示美俄雙方已「非常接近達成協議」。隨後川普又於8月11日略為修正,稱此次會議旨在「試探」蒲亭對達成協議的意願,也具體提及烏克蘭和俄羅斯必須相互割讓土地才能結束戰爭促成和平協議。
8月13日川普在與烏克蘭及歐洲領袖視訊會議後進一步警告,如果蒲亭在峰會後仍拒絕結束戰爭,將面臨「非常嚴重的後果」。在烏克蘭方面,澤倫斯基的態度也稍有軟化,他告訴歐洲領袖,必須拒絕川普提出的任何要求烏克蘭放棄更多領土的解決方案,但俄羅斯可以保留部分已佔領土地。而莫斯科方面則表示「立場不變」,烏軍必須完全撤出頓內茨克、札波羅熱和赫爾松等3州,而基輔必須放棄加入北約,並保持中立、也不與他國結盟。
川普強勢介入俄烏停火協議的背景,一方面著眼於俄羅斯的經濟已捉襟見肘,蒲亭今年6月份已經宣告將自2026年起削減國防預算,而其「國家福利基金」可能於2026年底告罄;烏克蘭方面也面臨兵源短缺的困境,難以組織有效的反攻來改變戰場局勢。本文擬對俄羅斯的歷史進行回顧,從俄羅斯的擴張主義傳統與大俄羅斯主義情結來看,蒲亭於現階段全面停火的可能性不大,若各方能「求同存異」,達成局部停火協議如「空中停火」,應該是一種既能給川普面子,又同時被俄烏雙方所接受的方案。
二、俄羅斯的擴張主義
回顧俄羅斯的歷史,有一條貫穿其對外政策的主軸,即所謂的擴張主義(expansionism),成就了其成為當今領土最大的國家。在傳統的認知上,俄羅斯的擴張主義主要來自強烈的不安全感,需要更多的屏障,守護帝國的核心;也需要通往大洋的港口,維繫帝國的命脈。然而更多時候,俄羅斯的擴張主義同時受意識形態的驅策,這個意識形態主要來自俄羅斯的專制體制(autocracy)、東正教義(orthodoxy)、及民族主義(nationalism),或被稱為一種彌賽亞泛斯拉夫主義(Messianic Pan-Slavism)。
拜占庭帝國滅亡之後,沙皇成為東正教的唯一守護者,莫斯科成了第三羅馬(the third Rome),俄羅斯因此自認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也是基督教世界的「正統」(orthodox)。伴隨著恐怖伊凡(Ivan IV)、彼得大帝、凱薩琳女皇…等奠下的專制體制與領土擴張,俄羅斯自視其不僅僅是一個傳統定義上的國家,更是一種超越地緣政治的「志業」(cause),這個使命靠信仰(faith)來驅動,更須靠武力促成。
歷史上俄羅斯擴張的目標無一例外都是其統治者認為實力比自己弱的國家或部落實體,如果不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這些國家或部落實體就可能受到其他國家野心的威脅。季辛吉曾經指出,俄羅斯經常無視國際體系中權力平衡的準則,總是寧願甘冒戰敗的風險,再妥協求和…,欲制止俄羅斯擴張,只能透過優勢的軍力或戰爭的手段。
三、蒲亭的大俄羅斯主義
2017年11月18日蒲亭於克里米亞半島雅爾達的里瓦幾亞宮(Livadia Palace)公園內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豎立一座紀念雕像。雕像底座刻著亞歷山大三世最膾炙人口的名言:「俄羅斯只有兩個盟友—陸軍和海軍」。蒲亭雖然常自比為彼得大帝,但他更經常推崇亞歷山大三世,「清楚地認識到他對國家的責任」,並強調一個強大、主權獨立的國家不僅應該依賴經濟和軍事實力,還要依附傳統。
蒲亭所謂「對國家的責任」與「傳統」的內涵就是大俄羅斯主義,其政策內涵主要以增強民族認同和維護君主專制為核心,扭轉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的改革政策,回歸極權專制體制。亞歷山大三世積極推動大俄羅斯主義的擴張政策,其核心思想是強調俄羅斯民族的優越性以及其對其他民族的統治權。蒲亭在強佔自烏克蘭的克里米亞為亞歷山大三世立碑頌德,背後的意義不言可喻。
2023年2月下旬,有媒體報導一份據稱是克里姆林宮外洩的機密文件:「俄羅斯聯邦在白俄羅斯的戰略目標方向」,17頁的文件中提到的戰略目標包括在2030年前逐步實現併吞白俄羅斯的計畫,並概述實行該計畫的短期、中期和長期策略,詳細描述俄羅斯如何在各個方面進行影響與控制。雖然無法核實該文件的真偽,但與俄、白兩國自1999以來推動的「俄白聯盟國協議」不謀而合。2025年7月28日,俄羅斯又向白俄羅斯發出一份外交照會,要求進一步整合。
三、蒲亭的終極目標
自從川普於今年4月20日復活節協調俄烏停火以來,俄羅斯不但拒絕停火,甚至升高對烏克蘭的無人機、導彈攻擊。蒲亭此次接受與川普會談主要的著眼點,首先是要拖延美國次級制裁的時間;其次是利用川普急於達成和平協議的心態,利用對停戰條件的認知差異,分化美、烏、與歐盟,例如烏克蘭與歐洲主要國家深知,一旦烏軍撤出頓內茨克的戰略據點,烏克蘭將無險可守,而俄軍則可長驅直入;最後蒲亭也要避免美俄關係進一步惡化,為日後可能的合作創造契機。
克里姆林宮顧問蘇斯洛夫(Suslov)日前透過媒體轉達蒲亭結束戰爭的要求。包括烏軍撤出頓內茨克地區;俄軍同意撤出蘇梅、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和哈爾科夫地區;頓巴斯地區以外的其戰線維持現狀;烏克蘭承諾不加入北約;烏克蘭非軍事化和烏克蘭採取聯邦制的憲法改革。此外俄羅斯聯邦希望在沒有烏克蘭和歐盟參與的情況下與美國達成雙邊協議。如果烏克蘭拒絕,蒲亭希望川普停止對基輔的所有軍事援助。
回顧俄羅斯今年6月份向烏克蘭提交的備忘錄,蒲亭所提出的一系列針對結束衝突的要求,內容包括承認俄羅斯對烏東4個州及克里米亞的主權,烏克蘭實現去軍事化、中立化、不得有外國軍隊介入,並舉行新選舉。從開戰之初迄今,俄羅斯所提出的條件都展現出蒲亭對烏克蘭全面控制的意圖,包括其對國家安全事務、政治體制及未來發展方向的主權行使。烏克蘭的民主化與加入西方安全體系,都將破壞蒲亭的大俄羅斯主義。
四、結論
川普的介入雖然提供了一個潛在的和平契機,但其是否能真正促成停火甚至停戰,仍然存疑。俄羅斯的擴張主義和蒲亭的大俄羅斯主義,使得其對烏克蘭的要求不僅僅是地緣政治上的利益,更是一種意識形態驅動的使命。這使得俄羅斯不太可能在核心利益上做出重大讓步。另一方面,烏克蘭和歐洲也深知,一旦接受俄羅斯提出的條件,將可能危及烏克蘭的主權和安全,甚至影響整個歐洲的地緣政治平衡。
俄羅斯的歷史表明,只有在軍事力量上形成壓倒性優勢,才能真正制止其擴張行為。然而,烏克蘭目前面臨兵源短缺的困境,歐洲國家則在軍事援助上顯得猶豫不決,這使得俄羅斯在短期內仍然可能維持其侵略態勢。同時,川普的外交策略是否能平衡美俄關係,並避免對烏克蘭的支持減弱,也將成為影響局勢的重要因素。
俄烏和平的曙光雖然隱約可見,但實現的道路仍然崎嶇。俄羅斯的意識形態驅動和地緣政治需求,加上蒲亭的外交策略,使得停火談判充滿挑戰。而川普的介入雖然可能短暫緩解緊張局勢,但若無法充分考量烏克蘭及歐洲的核心利益,可能反而加劇矛盾。未來的局勢將取決於多方力量的博弈,以及國際社會能否形成一致的行動以應對俄羅斯的擴張野心。
●作者:鄭欽模/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