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我在醫療前線直擊「急診壅塞」危機

換日線

更新於 03月31日11:47 • 發布於 03月19日10:14 • 游媛婷 Phoebe/從嘉到加,何以為家
我在醫療前線直擊「急診壅塞」危機

近期,「急診爆滿」成為臺灣新聞熱議的關鍵字。與此同時,地球另一端的加拿大健康研究中心(Canadian Institute for Health Information,簡稱 CIHI),也公告了當地最新的急診等候時間統計數據。

事實上,這並非個別國家的特殊現象。去(2024)年,線上醫學期刊 Cureus 發布了一篇研究,透過文獻綜合回顧和觀察性研究,提出應對急診部門挑戰的策略建議。種種跡象顯示出,全球急診體系正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臺灣當然也不例外。

然而,各國的醫療政策、保險制度、醫療體系結構、社會文化與職場環境有所不同,導致問題的樣貌與成因各異。即使單一國家的解方未必能完美適用於其他地區,但若仔細比較各國的醫療現場現況,仍能找出彼此共同面臨的挑戰及可能參考的方向。

從臺灣到加拿大,從白色巨塔的幕僚到臨床護理人員,我觀察到「急診爆滿」的現象,其實只是臺灣醫療體系崩壞前的冰山一角,更是一個值得全世界正視的警訊。

民眾對急診的高度期待:「儘快」、「立刻」解決問題

去年 12 月底,莉亞(化名)因滑雪而受傷,因懷疑可能是骨折,而緊急前往加拿大當地醫院急診室求診。然而在急診室大廳,她光等候基本的檢傷分類就耗費了 2 個小時,接著又經歷了 3.5 小時,才被診斷為鎖骨骨折,帶著止痛藥出院回家。

今(2025)年 1月,住在卡加利(Calgary)的傑森(化名)因連續高燒 6 天,下午 2 點半時被媽媽帶往當地醫院就醫。這天儘管急診大廳的病人不多,護理人員也立即為傑森進行檢傷分類,但他仍在靠著媽媽斜坐在大廳椅子上等待至下午 6 點,期間因再次發燒,而收到了護理人員給他的退燒藥。直到 7 點,傑森才終於見到醫師並拍攝胸部 X 光,並在半小時後正式診斷為肺炎,最終取藥回家。

這樣的長時間等候並非個案,根據加拿大亞伯達省健康服務部(AHS)2023 年 4 月到 2024 年 3 月的年度報告,當地九成的病人在「經過檢傷分類」後,最長等待看診時間為 6.7 小時,略高於 2022-2023 年同期的 6.2 小時。

相較之下,根據臺灣衛福部醫事司提供的衛教資訊,檢傷分類為第四級(次緊急)的病人平均可能須等候 60 分鐘,而第五級(非緊急)的病人,則可能須等待 120 分鐘。

然而,在臺灣,病人若在急診室等待超過 1 小時,醫護人員往往還須應對病人或家屬的不滿情緒,顯示出不同國家對急診等待的耐受度與醫療文化的差異。

臺灣「急診爆滿」的原因

日前臺灣急診醫學會針對急診壅塞的現況與原因進行分析,指出急診壅塞的主因為「急診住院待床壅塞、急診出口阻塞,及急重症病人被迫滯留急診。」這句話看起來好像問題不大,只要把出口端解決了,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最近非常受歡迎的韓劇《外傷重症中心》,或許能幫大家理解,挽救生命從來不是一場孤軍奮戰。雖然劇中的天才醫師主角至關重要,但如果沒有醫療團隊中每一位成員的默契配合,及醫療體制與其他資源的支持,這位英雄也無法在黃金時間內完成成功的救援。

急診病人的後續處置方式通常包括:

一、出院回家:病患病情穩定,可拿藥回家休養,或安排在宅住院照護,亦可能不幸過世而返家。

二、住院治療(包括可能需要手術的情況):當病人病情仍不穩定,需持續接受醫療服務時,通常會被安排住院。然而,當這群病情不穩定、須醫療服務,卻又無法順利轉入病房,則會形成所謂的「急診滯留病人」。

護理人力缺口的骨牌效應

這兩年來,我經常看到臺灣的護理師在網路上詢問如何前往美國或加拿大執業,也有一些人私訊詢問過我。與往年相比,現在的護理師似乎更有意願離開家鄉,尋找國外的工作機會。

因應臺灣護理人力短缺的挑戰,政府推動了「病房護病比」政策(即每名護理人員可照顧的病人數量),原本立意良善,希望減輕護理人員工作負擔的計劃,最終不但沒有奏效,反而進一步加劇了醫療體系的壓力。護病比的限制,讓原本就嚴重不足的護理人力無法支撐醫院的運作,導致手術數量及時間受到影響,甚至部份病床因人力不足而被迫關閉。

如果各科病房沒有空的病床和足夠的護理人力接收需要住院的病患,沒有護病比限制的急診部門,自然變得非常擁擠。

急重症醫師人力不足

自費市場的崛起,現今的年輕醫師大多放棄過去熱門的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和急診等急重症科別,而轉向眼科、皮膚科、整形美容等可發展自費市場的科別,因具備更好的發展機會和經濟誘因,且無須值班,使醫師能在工作及生活間取得更好的平衡。

根據急診醫學會針對《113 年度急診專科醫師執業登記狀況調查》分析報告,全國具備急診專科醫師資格且留在急診醫學科執業的比例下降,從 2023 年的 81.01% 下降至 2024 年的 79.15%,而留在醫院執業的比例也從 84.37% 下降至 83.22%。

當新生代醫師不願投入急重症科別,有經驗的醫師又逐漸離職或轉職,醫療體系的未來將如何承受這場變局?我們這群年紀半百的醫療圈內人,內心不禁嘀咕:「以後老了,我們可以找誰看病?」

可能的「解決之道」?

臺灣急診醫學會提出的短期及中長期改善建議包括:「提高急診住院配床比例、強化加護病房(ICU)資源調控、增加壅塞時所須的急診醫護人力、建立急診緊急應變機制、調整健保支付、推動急診住院替代選項及設立監測機制等」。健保署也與醫界團體緊急商議提出相關解決策略,包含調整急診、留觀床、重大外傷支付標準,與放寬在家住院和提早出院的規定。

從醫療制度的角度來看,這些策略無疑是改變現況的重要起點。然而,醫療服務不僅仰賴提供服務者(醫療人員),還與被服務者 ──一般民眾的行為與需求密切相關。

臺灣醫療資源的濫用問題,長久以來始終存在,卻往往被忽視。急診科的就診人數過多,通常發生在一般門診無法提供服務的時段,尤其是晚上 9 點後及深夜。

過去,部分民眾因私人保險可給付就醫費用,而傾向直接前往急診,近年來這種情況雖有所改善,但仍有不少人為了因為避免門診的長時間等待,考量到急診與門診的費用負擔相差不大,而選擇前往急診,以節省等待時間。

此外,臺灣的醫療專科細分程度高,雖然提升了醫療可近性,卻也讓許多民眾在面對健康或醫療問題時,難以確定該掛哪一科,最後乾脆直接前往急診,進一步增加急診的負擔。

若是居住在美國或加拿大的人,通常會非常謹慎考慮是否須前往急診就醫。對加拿大人來說,雖然有全民健康保險,急診就醫的費用不是主要考量,但過長的等候時間仍是一大挑戰。很多人可能須在硬梆梆的急診大廳椅上等待數小時,有時甚至無法得到立即治療,只能被要求回去找家庭醫師做後續追蹤。這樣的情況下,大多人會選擇盡量避免前往急診。

此外,加拿大政府也積極宣導「Not every condition requires emergency」(並非每個狀況都需急診)的觀念

儘管加拿大的門診服務不像臺灣那麼方便,政府建議民眾在需要醫療幫助時,首先可以撥打「專線電話(Health Link)」進行醫療諮詢,或聯繫家庭醫師。如果是嚴重和危及生命的問題,應立即前往急診部(Emergency Department)或撥打急救專線 911。如果情況不危及生命,但需要當天或晚間處理的疾病或傷害,則可選擇前往緊急照護中心(Urgent Care Centre)。

至於美國,急診天價的就醫費用時有所聞,即使有私人醫療保險,大部份病人仍須自付上百元美金的自付額,荷包的失血讓民眾謹慎考慮,自己是否真有需要前往急診就醫。

結語

在我看來,臺灣急診壅塞現象只是醫療體系崩壞前的冰山一角,這個問題不應僅透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來解決

除了健保署及臺灣急診醫學會提出的各項策略外,改善人力不足的關鍵在於,提供醫護人員及值班人員更合理的薪資,並建立更友善的職場環境,來解決目前人力不足的問題。

此外,有關當局或許可為民眾提供更多的就醫選擇,例如除了現有的急診或專科門診外,可考慮推動醫療諮詢專線或家庭醫師制度。另一方面,適度提高民眾的部分負擔,拉開門診及急診自付間的金額差距,或許也是可行的方向。這樣可在某種程度上抑制民眾把急診當成便利的就醫途徑,確保真正需要緊急醫療服務的病患能得到妥善照顧。

每個人都希望能繼續享有可負擔,且具備良好醫療品質的服務,但要避免醫療體系的崩塌,不僅是政府、醫療院所、醫師或其它醫療專業人員的任務,更是我們每個人的共同責任。

【延伸閱讀】

●加拿大安大略省「醫療大癱瘓」:護士離職潮、家庭醫師短缺、民眾「小病看急診」
●美國急診「夾魚刺」親身體驗:8 小時半的就診時間,與(如果沒有保險的)天價賬單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敏迪獨家專欄】中日近年來最大外交衝突,雙方吵什麼,中國祭出哪些報復措施?

敏迪選讀Mindi World News
02

尪超熟睡叫不醒!母心碎目睹5月大女兒卡床縫窒息身亡 

鏡報
03

「東南亞第一深情大嫂」掏槍助6囚犯逃獄! 「長太美」慘遭記者公然性騷

鏡報
04

3萬分之1奇蹟!京都罕見白烏鴉曝光 百萬人朝聖

鏡週刊
05

中國男釣到「國寶」嚇壞! 連打3通電話給警察報備下場曝光

鏡報
06

大叔公車上看謎片被隔壁女生發現 下一秒動作超變態!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