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舉報「借殼辦學」須實名 教育局稱會即時跟進
針對近期個別學校被指違規與第三方機構協作提供文憑試課程懷疑「借殼辦學」的事件,教育局今日(18日)對此表示高度關注,強調對這些鑽空子和不合規的做法持「零容忍」態度,已採取即時執法行動,跟進調查,並指已即時設立「舉報機制」,當香港學校在未經授權或同意下,懷疑被內地教育機構或中介假借學校名義代為招生,學校須實名舉報,教育局會即時跟進。
另外,教育局指已成立「突擊巡查小隊」,確保學校營運符合規例,同時會加強與內地教育部門溝通,從源頭打擊懷疑「借殼辦學」等違規行為。當局呼籲業界團結,守護專業誠信,並必須嚴格遵守相關法例,亦呼籲本地教育機構切勿鋌而走險、以身試法,如發現有任何違規情況,教育局定必嚴肅跟進。
近期,社會有聲音關注「雙非兒童」及各項人才入境計劃下受養人子女的就學情況,憂慮他們會否對本港教育資源及學位構成壓力,甚至影響本地學生的升學機會。教育局表示「雙非兒童」屬香港永久性居民,可以按個人喜好及生活規劃自由流動,現時跡象可見,「雙非兒童」沒有在將近適齡報考大學時,大量來港參與文憑試以升讀香港的專上院校,教育局指會密切監察相關情況。
由2005年起「雙非兒童」的出生數字已有較顯著升幅,教育局指如大量人以「自修生」身分來港投考大學,理應在2023年的文憑試考生人數中已可見端倪,但當年只有7,637名自修生,較2022年只增加約678人,2024年人數更不增反減,可見文憑試自修生數據年度間時有升、時有降。
至於受養人子女在港升學,當局指出沒有改變「本地學生」及「非本地學生」的定義,而未符合居港規定的受養人子女亦不會計入1.5萬個資助學額內,由校方酌情以超額收生的形式作出取錄,又強調人才家長是其受養子女簽證的保證人,如果家長的簽證失效,受養人的簽證也會受到影響,需要一同於逗留期限屆滿前離港。
對於有指受養人子女未能來港「插班」,當局稱受養人子女家長需明白,其子女與其他本地兒童競爭入讀心儀中學的同時,並需達到學校的要求,應考慮學額數目和其子女的語文水平。而2025/26學年起,教育局區域教育服務處的學位安排支援服務亦將延伸至15歲或以上有需要的學生,當局亦會定期在網頁發放各區公營中學學額空缺情況的資訊,以增加透明度及便利專才家長為子女申請高中「插班」。
教育局亦強調,香港學生的成績不會受內地自修生成績影響,指出文憑試採用水平參照成績匯報制度,與俗稱「拉curve」的制度不同,考生所獲得的等級是按照其表現及能力,與預設的水平比照後而訂定,能反映其所學到的知識及技能,無需跟其他考生比較,也不會受其他考生的表現而影響其所得的等級。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