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浮游動物「吃飽睡睡飽吃」竟成對抗地球暖化無名英雄
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一種常被當作水族箱飼料的微小生物,正默默地透過一場史詩般的年度遷徙,守護著地球免於全球暖化的威脅。這些被科學家稱為「無名英雄」(unsung heroes)的「浮游動物」(zooplankton,不限一種),其對抗氣候變遷的貢獻遠超乎以往的想像。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根據發表於《湖沼學與海洋學》(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期刊的研究,這些浮游動物每年春天會在南極海域的表層大肆覓食、養肥自己,然後沉入數百米深的海洋中「過冬」,並在此過程中燃燒體內脂肪。
研究團隊估算,這種被稱為「季節性垂直遷徙幫浦」(seasonal vertical migration pump)的機制,每年可將6,500萬噸碳輸送至海面以下至少500公尺處,有效阻止了這些碳進一步暖化大氣層。其中,橈足類(copepod)貢獻最大,其次是磷蝦與海鞘。
這些浮游動物的生命週期相當奇特。以橈足類這種龍蝦和螃蟹的遠親為例,牠們體型僅1至10毫米,大部分時間都在海面下500米至2公里深處「沉睡」。英國南極調查局的共同作者珍妮佛弗里爾(Dr. Jennifer Freer)博士解釋,牠們在海面吞食透過光合作用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的浮游植物,並將其轉化為體內儲存的脂肪。
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的丹尼爾梅爾教授(Prof. Daniel Mayor)形容:「牠們的脂肪就像電池組。當牠們在深海中度過冬天時,就只是待在那裡,慢慢燃燒這些脂肪(碳)。」由於海洋的運作方式,在深海釋放的二氧化碳需要數十年甚至數百年才能回到大氣層,因此能有效減緩全球暖化。若沒有這個被稱為「季節性垂直遷徙泵」的生物過程,現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可能會是目前的兩倍之多。
研究團隊估算,這種被稱為「季節性垂直遷徙幫浦」(seasonal vertical migration pump)的機制,每年可將6,500萬噸碳輸送至海面以下至少500公尺處。
論文主要作者、中國科學院的楊光(Guang Yang,音譯)博士表示,這項發現「引人注目」,並迫使科學界重新評估南極海(Southern Ocean)儲存碳的能力。
然而,牠們所面臨的威脅也日益加劇。氣候變遷導致的海水暖化、海洋分層紊亂,以及對磷蝦(krill)等浮游動物的商業性捕撈,都可能削弱這個至關重要的「生物碳泵」。聯合國數據顯示,2020年磷蝦的捕撈量已近5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