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新聞

想像以外的拾荒者——不一定基層不一定窮

獨立媒體 inmediahk.net

更新於 06月16日09:20 • 發布於 06月16日09:20 • 獨媒報導

(獨媒報導)拾荒者與我們生活的距離既遠又近,走在街道上,每個香港人總有過與拾荒者擦肩而過的瞬間,對我們來說他們也許面目模糊,他們卻每天默默的在處理我們製造出來的垃圾。在《拾荒的人 ——香港拾荒者勞動紀實》的主編,鄧永謙(阿謙)的眼中,拾荒者彎着腰撿拾回收物的身影就如月亮一樣溫柔。拾平台自2018年創立,阿謙是創辦人之一,平台一直關注拾荒者的勞工處境,他用了兩年時間,編著成《拾荒的人》一書,內容講述了他們過去五年的工作,道出拾荒者的故事,書中還有相關工作者的撰文論述及一些希望能改善拾荒者處境的倡議,希望能從較宏觀的角度去探討拾荒議題。在上周末(6月14日)的新書發布會中,阿謙一直稱呼受訪的拾荒者為「街坊」,除了肯定對方是社區的一份子,亦表達了彼此平等的關係。書中負責採訪的記者潘曉彤(Karen)和李慧筠都說,她們最想透過採訪故事呈現的,是他們在拾荒者的身份下,其實都是有血有肉的人。

DSC00283

《拾荒的人 ——香港拾荒者勞動紀實》的主編鄧永謙(阿謙)、記者潘曉彤(Karen)、記者李慧筠、責任編輯吳子晴(由左至右)


《拾荒的人 ——香港拾荒者勞動紀實》的主編鄧永謙(阿謙)、記者潘曉彤(Karen)、記者李慧筠、責任編輯吳子晴(由左至右)

阿謙及拾平台的同工一直稱呼拾荒者為「街坊」,除了肯定對方是社區的一份子,亦表達了彼此平等的關係。(受訪者提供)


阿謙及拾平台的同工一直稱呼拾荒者為「街坊」,除了肯定對方是社區的一份子,亦表達了彼此平等的關係。(受訪者提供)

拾荒者是街坊

阿謙與另外一位拾平台的同工已年過四十,他自嘲「成陣佬味」,一起落區時常被誤會為做冷氣維修。如此粗獷的形象他卻毫不介意,皆因能與街坊打成一片,縮短彼此的距離。他認為最理想的外展工作,是與服務對象建立平等的關係。捨棄掉「社工」或「拾荒者」的身份後,每次落區就像「普通市民」一樣,「得閒行過吹兩嘴」,與街坊分享心事、互贈水果及食物。

DSC00301


阿謙

阿謙與街坊的關係密切,更視書中其中一位受訪者陸先生為他的人生導師,有時在工作上遇到困難,都會與對方傾訴,陸先生作為長輩,亦會向他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讓阿謙從中學習,從困難中得到抒解;另一位街坊黃姐則愛看電影,其人生如戲,機緣巧合之下,更被星探發掘,參與《狂舞派3》的演出,在戲中扮演拾荒者,演出表現自如;「憤怒的蘭姐」則非常精明,勇於悍衛自己的權益,阿謙自言性格本來「柔弱鵪鶉」,卻被她的強悍所激勵,從中得到力量繼續工作。分享街坊的故事時,阿謙像講起老朋友的威水史,滿臉笑容。

阿謙視陸生為人生導師,常與他傾訴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受訪者提供)


阿謙視陸生為人生導師,常與他傾訴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受訪者提供)

黃姐的人生如戲,更曾參與《狂舞派3》的演出。(受訪者提供)


黃姐的人生如戲,更曾參與《狂舞派3》的演出。(受訪者提供)

「憤怒的蘭姐」非常精明,亦勇於悍衛自身權益,甚至能反過來激勵阿謙。(受訪者提供)


「憤怒的蘭姐」非常精明,亦勇於悍衛自身權益,甚至能反過來激勵阿謙。(受訪者提供)

社會多誤解 拾荒者不一定窮

慧筠分享道,在深入探討拾荒者的議題之前,拾荒者對她而言也是面目模糊的人,雖與自己在生活上關聯不大,卻在處理我們衣食住行中,種種交易產生出來的垃圾。她指出,社會對他們有不少誤解,認為他們扮可憐、博同情等,甚至指責他們就是製造垃圾的人。但在採訪的過程中,她發現每位拾荒者都有不同的個性,各自有自己的原因選擇走上這條路,亦反映出不同的社會問題,不應只用「窮」或者「慘」就把他們一概而論。阿謙指出,拾荒者不一定是來自基層,也不一定是無家者,拾平台於2023年做的拾荒者調查研究更發現,拾荒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幫補生計外,近半受訪者都是希望能保持身體活躍及支持環保。要真正認識他們,必要先進入他們的處境,不應輕易把他們標籤。

DSC00185


記者 慧筠

拾平台推算,全港拾荒者每天的總回收量介乎138至159公噸之間,擔起了本地接近10%的紙料回收。他們每天如打遊擊般遊走於大街小巷中,從垃圾中分辨出可回收物,進行分類回收,角色難以取替。Karen認為,他們雖是為城市處理垃圾的無名英雄,但因為社區中缺乏機制,令拾荒者要靠個體力量,在街上冒着被檢控等風險收集回收物。在街道上,他們無處容身,一不留神就會被沒收手推車及紙皮等生財工具,為了避開食環署職員,常要清晨開工。Karen分享,一次跟着土瓜灣珍姐做採訪,只見她把膠樽、發泡膠箱分類處理好暫存於街尾,卻不幸遇見外判清潔工到場,直接把珍姐已處理好的回收物當成垃圾搬上垃圾車,送往堆填區。Karen大感不解,本來可被運回內地,被回收重用的發泡膠箱,卻陰差陽錯變成垃圾,在堆填區花上數千年時間分解:「點解大家都盡佢地嘅職責做緊自己嘅嘢,會有件咁荒謬嘅事出嚟呢?」

土瓜環珍姐會收集發泡膠箱,送上貨車賣回內地回收重用(受訪者提供)


土瓜灣珍姐會收集發泡膠箱,送上貨車賣回內地回收重用(受訪者提供)

DSC00383


記者 Karen

幫城市幾百萬人做環保

阿謙說,剛開始接觸「街坊」時,都會覺得他們好慘、好辛苦,希望他們不用再拾紙皮。但深入認識後,卻發現原來他們都好尊重自己的工作,他開始反思:「我當佢係一個問題?定係我當佢係喺度勞動工作緊呢?」他指出,拾荒者的工作是回收系統中重要一環,背後亦反映整個社會習慣浪費、習慣即棄的意識形態。慧筠指出,市民普遍以為即棄才是精明、有效率的表現,才符合城市的形象,正因為背後一直有人默默地幫我們處理好垃圾,令我們都誤解了自己和垃圾之間的距離很遠。

阿謙說,即使現在市民環保意識提高了,不少人生活中都有回收的習慣,卻仍很難全然投入,他說:「你自己都知啦香港人,唔好剩係話政府做唔到(環保),其實我哋自己都做唔到(環保)。」但反觀這一群拾荒者,「我哋幾百萬人都唔做嘅嘢,佢哋十幾廿年來都做緊。」阿謙指出,他們惜物的態度及生活習慣很值得我們學習。因此,當他在編著這本書的時候,不再把重點聚焦於拾荒者個人,而是希望從更宏觀的角度去呈現拾荒的不同面向。書中除六位拾荒者的故事外,亦包括由十二位不同範疇的工作者撰寫的文章,帶領讀者從不同角度,如傳媒、清潔執法、回收商、社會學、環保、城市規劃、乃至全球視野及藝術的角度去思考議題。

(受訪者提供)


受訪者提供

阿謙希望當大眾閱讀本書時,可以深入地了解拾荒者故事背後反映的社會問題,更立體地了解他們所面對的困難,而非只是同情他們的處境。拾平台亦希望能藉此發揮「平台」的功能,招募更多有興趣的公眾及學生參與,把研究承傳下去,推動拾荒者友善的政策。

查看原始文章

尖東大富豪轉型重開 稱有信心北上港人留港玩

獨立媒體 inmediahk.net

周一鳴稱社會隱藏三大風險 指「軟刀子」式攻擊危害深遠

獨立媒體 inmediahk.net

藍奕邦赴台演出 坦承曾感恐慌怕再「被取消」 陳凱詠、杜汶澤夫婦等撐場

獨立媒體 inmediahk.net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最新內容

美財長稱中美貿易會談有進展 對達成協議感樂觀

商台新聞

暴雨期間共5宗水浸 已全數清理

商台新聞

陳美寶:網約車牌費會在合理水平 數目可動態規劃

商台新聞

微信及旅發局與視頻號創作者合作 推廣香港

商台新聞

天氣|天文台改發黃色暴雨警告信號

am730

俄88歲老翁試乘自製直升機 機身解體慘死

NOWnews 今日新聞

黃色暴雨警告信號生效

商台新聞

中環海事廣場第三季開幕 海事博物館vs海防博物館有何分別?

am730

用冷氣機水泡發粉絲 餐廳停業整頓

on.cc 東網

政府收緊資助大專學額申請資格 教育局:保障其他學生不受影響

on.cc 東網

北大嶼山公路往九龍方向水浸 渠務署巡查全港約240個淤塞黑點

on.cc 東網

微信提現手續費下限 調低至0.01元人民幣

on.cc 東網

黑雨|網民湧天文台FB鬧爆又無「超前部署」 已出門上班才掛黑雨

am730

葉劉淑儀:相信香港運動員在全運會 將有精彩表現

商台新聞

刑恐多間傳媒促刊反國安網站 涉案男子獲准保釋

on.cc 東網

前英揆約翰遜將訪台 出席印太安全論壇

on.cc 東網

中學老師疑向學生借錢拖欠8800元 學校須向教育局提交報告

am730

防範基孔肯雅熱 高風險地區人士赴福州需監測14天

on.cc 東網

荃灣村屋檢250萬元冰毒 兩孟加拉籍假難民被捕

on.cc 東網

港鐵彩虹黃大仙及深水埗有出入口暫時關閉

商台新聞

黑雨生效駕駛考試中心暫停服務 路試另定考試日期

on.cc 東網

撞名地方|大坑西邨不在大坑?|香港街道故事

am730

貝森特稱中美具備條件達成貿協 對前景感樂觀

on.cc 東網

大欖隧道貨車翻側橫亘路中 往九龍交通受阻

on.cc 東網

不滿老公外遇…韓女趁丈夫酒醉「狠切小弟弟」 女婿幫綑岳父

中天新聞網

暴雨或致山洪山泥傾瀉 當局籲市民勿往郊野公園 濕地公園暫停開放

on.cc 東網

觀塘翠屏河瞬間變黃河 水勢洶湧

on.cc 東網

黑雨襲港多區水浸 車輛陸上行舟

on.cc 東網

天文台改發紅色暴雨警告 九龍及青衣雨量約100毫米

商台新聞

蔡若蓮:人才子女申資助大學人數升 修訂申請資格確保公帑運用合理

商台新聞

天文台發出紅雨警告 料強陣風吹襲香港

港新聞 Kong News

角色扮演王楚欽引不滿 男子道歉

on.cc 東網

教師被指向學生借錢不還 涉款8800元 教育局跟進事件 校方啟動危機小組

港新聞 Kong News

黑雨期間所有學校今午停課 教育局:安全情況下方可讓學生返家

on.cc 東網

紅色暴雨警告生效

商台新聞

美胚胎冷凍30年、現獲領養出生!創世界紀錄

NOWnews 今日新聞

伯父殺死7個月大姪女 精神鑑定指發病期作案

on.cc 東網

上水41歲男子凌晨街頭中刀 疑兇在逃

商台新聞

今日大致多雲 有驟雨及幾陣狂風雷暴 最高氣溫30°C

on.cc 東網

未來5年提供1.7萬個單位 房協9月起發新租約落實「富戶政策」

on.cc 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