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名地方|大坑西邨不在大坑?|香港街道故事
早前曾寫過撞名的銅鑼灣和銅鑼灣山路的故事,今次的主角──大坑在港島,是美食集中地、中秋舞火龍的熱點;大坑西邨在九龍,是香港最後的私營屋邨,但兩者的名稱卻如此相似?為甚麼呢?
文章出處:「當代中國」網站
港島大坑 美食迷必到 中秋舞火龍聖地
一切要從它們的名稱由來說起。
位於港島銅鑼灣區的大坑,根據大坑火龍文化館網站的記載,「前臨一處銅鑼狀的海灣;灣後為陡峭的渣甸山和畢拿山,兩山之間有一條大水坑向北傾流入海灣,大坑因而得名。」
而位於石硤尾的大坑西邨,其名字反映它的地理位置。大坑一詞,除了可解作溪流,也有指為山谷。大坑西邨就是指其建於一個大坑的西面(即大坑西)的地區之上。
雖然大坑和大坑西邨是風馬牛不相及,但同樣是赫赫有名。
大坑是銅鑼灣道、香港中央圖書館以南及大坑道一帶的地區。大坑道往山上望,都屬於低度密住宅區,例如光明臺、大寶閣、豪園、大坑臺等,還有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虎豹別墅。
而大坑在銅鑼灣道以南的地方,就以唐樓為主,有不少特色美食店進駐,成為吃貨人士的好去處。
不過,該處最聞名中外的,還是每年中秋節舞火龍活動。今年(2025)已定了10月5日至7日(農曆八月十四至十六)舉行,大家不要錯過免費觀賞這項國家級非遺的機會。
延伸閱讀:大坑舞火龍舞入中國國家級非遺
九龍大坑西邨 消失的私營屋邨 2029年重生
若說大坑的舞火龍活動是難忘的集體回憶,那麼大坑西邨的重建清拆,亦是香港房屋史的重要一頁。
石硤尾大坑西邨(正式名稱為大坑西新邨),雖然建築跟與政府公屋相似,但實際上卻是由私人的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興建的,是香港最後的私營廉租屋邨。
2021年《施政報告》宣布,批准重建大坑西邨,59年歷史的大坑西邨完成歷史使命。隨着居民的全部遷出,目前大坑西邨已開始啟動重建程序,建築地盤已準備好,樓宇外圍也搭建了竹棚。
預計重建工程將於2029年會完成,將會看到新的大坑西邨面貌。
延伸閱讀:香港最後私營屋邨 大坑西邨重建清拆 財爺亦是舊街坊
大坑東建蓄洪池 抵禦50年一遇暴雨
當大家的關注點都在香港唯一的私營屋邨大坑西邨拆卸上,又有否留意到與大坑西邨一街之隔的大坑東邨?
有別於大坑西邨,大坑東邨是政府公共屋邨,第一代於1955年開始入伙,曾於1970年代重建,新樓宇於1983年至2002年期間入伙。
而說到大坑東,不得不提大坑東蓄洪池。它建於大坑東遊樂場的欖球場和足球場的地底,是香港首個大型地下蓄洪計劃,作用是防止旺角一帶因大量雨水從獅子山向南湧下,解決該區的水浸問題。
該蓄洪池的設計可以抵禦50年一遇的暴雨,即每小時超過100毫米的降雨量,遠高於天文台界定為「黑色暴雨」的每小時70毫米。
大坑東蓄洪池的設計,分別在2002年及2012年奪得香港工程師學會的創意大獎及高空綠化大獎2012 - 優異獎,相當威水。
【本文獲「當代中國」授權於am730刊出,歡迎關注】
睇完新聞,記得追蹤am730以下平台,接收最新、最啱你嘅消息!
Facebook:am730 (https://www.facebook.com/am730hk)
Instagram:am730hk (https://www.instagram.com/am730hk/)
YouTube:am730 (https://www.youtube.com/c/am730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