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衝擊全球企業結構性重組 一覽2025年已宣布裁員企業名單
2025年已經進入下半年,全球大型企業裁員潮未見止息。科技、媒體、金融、製造、零售與能源等產業紛紛出現規模不一的裁員行動,其中部分與人工智慧(AI)技術加速整合密切相關。
根據《Business Insider》統計,包含Meta、微軟(Microsoft)、英特爾(Intel)、UPS、黑岩集團(BlackRock)、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迪士尼(Disney)、雪佛龍(Chevron)、波音(Boeing)等重量級企業均在2025年啟動人力縮編,顯示裁員已非特定產業危機,而是結構性重組與數位轉型下的全球現象。
世界經濟論壇(WEF)調查指出,全球約41%的企業預計未來五年因AI導入將減少人力配置,部分職位被自動化系統或生成式AI所取代。
《Business Insider》整理出來的主要裁員企業摘要:
Intel:裁撤逾5,000人,集中在美國加州與奧勒岡,工廠部門裁員比率達15%。
Meta:再度精簡約5%人力,重點落在虛擬實境與物流團隊,實施嚴格績效管理。
Microsoft:分三波裁員共近9,000人,並縮編部分遊戲與業務單位。
UPS:宣布裁員2萬人,約占全球總員工數4%,強調自動化取代傳統物流人力。
BlackRock:裁員1%,約200人,配合資源重整。
CNN:裁員200人,轉向數位平台與內容整合。
Blue Origin:太空業者裁減10%人力,專注提高發射與製造效率。
Chevron:將於2026年前裁員最多20%,預計影響9,000名員工。
其他裁員動作包括:
Amazon未正式裁員,但CEO表示未來AI會使部分崗位不再需要人力。
Adidas總部預計裁員達500人,占總人數近9%,強調組織簡化。
Bumble、Burberry、Coty、Estée Lauder、Panasonic、Salesforce、Stripe等品牌也啟動重組並同步裁員。
分析認為,當前全球跨國企業接連掀起裁員潮,其背後並非單一原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交錯作用的結果。首先人工智慧與自動化技術的迅速滲透,讓不少企業開始重新審視人力配置。隨著生成式AI與資料處理系統普及,許多重複性高或可被演算法替代的工作職能面臨淘汰,使企業不得不調整結構,讓人力資源與新技術更有效整合。
其次,企業在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與成本壓力時,也更加傾向於組織精簡與效率導向的經營模式。無論是出於提高獲利能力,或是應對來自貿易與關稅政策變動的風險,許多公司選擇主動調整規模、刪減重疊職能,以減輕營運負擔。此外,高階領導層的更替也是一大推動力量,部分新任CEO上任後往往會推動策略重組與結構再造,進一步引發內部職位變動。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AI所帶來的影響並非全然負面。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的預測,與AI、大數據及金融科技相關的技術職缺預計在2030年前將呈倍數成長。這意味著,在傳統職位消失的同時,新興職能正快速崛起,企業如Salesforce、Workday與Scale AI等即使進行裁員,仍在持續強化AI相關產品與人力資源的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