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A1:屯門填海棄建住宅 190公頃作智綠產業規劃
屯門龍鼓灘及西部地區將會「大變天」!發展局擬在龍鼓灘及屯門西近岸填海造地約190公頃,面積相等於10個維多利亞公園,重新規劃成301公頃的「智綠產業港」,發展綠色/新能源、先進建造業、循環經濟和現代物流業。該局指,發展區與機場及北部都會區十分近、又臨海,利於發展綠色產業。該局期望在2028年初開始於龍鼓灘填海,並在2029年產出首批用地,強調現時的填海規模較2020年原先方案大幅縮細三分之一,惟政府暫未估算實際造價,也不考慮在上址發展住宅,填海費用料均由政府自行出資,估計項目可提供3.5萬個就業機會。
發展局昨日介紹新計劃,龍鼓灘及屯門西近岸會分別填海約145公頃及45公頃,連同改造約111公頃的現有土地,改劃「智綠產業港」。規劃建議採用現代化及井然有序的園區式發展,其中龍鼓灘會預留約54公頃土地,作綠色/新能源的儲存和製造設施,例如生物柴油、綠色甲醇、綠氨和液化氫等;另約47公頃則為先進建造業園區,可用來研發、測試、認證、生產及儲存,如設置「組裝合成」建築法、「機電裝備合成法」、生產預製鋼筋及可持續混凝土的相關設施。
屯門西則會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局建議約32公頃的土地作回收再造業相關設施、園林廢物回收處理設施等,亦會協助本地綠色科技產業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具有商業價值的市場產品,例如將本地廢料升級再造成高價值產品,如聲學超材料產品及無電製冷和創冷產品的核心原料。
該區亦會預留約39公頃土地發展現代物流業,但現時佔地65公頃的內河碼頭將縮減碼頭近一半至35公頃。發展局稱,碼頭主要接收內地貨物,並轉運至機場或葵涌貨櫃碼頭,但使用量僅設計的20%,而由於碼頭屬私人用地,地契至2047年才屆滿。當局不排除以公權收地或換地方式處理,但會先在龍鼓灘填海,預料在2031年之後才收地發展其他區域。明年內會展開改劃和其他法定程序,視乎政府工務工程開支預算分配及融資安排,現階段希望以2028年初展開龍鼓灘的填海工程及在2029年產出首批用地為工作目標。
發展局提到,現時的填海規模較2020年原先方案大幅縮細三分之一,保留龍鼓灘村對出海面、龍鼓上灘綠化地帶及中華白海豚瞭望台等鄉郊風貌,減少破壞龍鼓灘村一帶景觀及自然生態,獲當地鄉事委員會支持。局方又說正做環境影響評估,初步發現填海區並不見中華白海豚出現,而兩公里以外沙洲則錄數次出沒,估計共約15條左右,而較多棲息在大嶼山西南邊,而工程亦會設法緩解對生態的影響。
至於發展「智綠產業港」的造價開支預算,局方說現時僅初步落實用途,未有估算造價,會在公眾諮詢後再跟進,但指擬填海的水域均為「淺水」,料費用不會太高。當局續指,由於該區不會發展住宅,即使推出私人界別參與的「片區模式」,發展商亦未必有太大意欲加入,會再研究發展及融資模式「持開放態度」,但政府至少會「包底」出資填海。
有智庫指,「智綠產業港」選址充分利用海灣優勢,通過海路運輸原材料,顯著降低運輸成本,而雖然填海面積減少,但海岸線長度與舊方案相近,且興建跨灣橋將增加建築成本,而若未來「智綠產業港」需擴展,或需再次考慮填海,增加額外成本。議員田北辰則指,內河碼頭使用率低之餘,貨品種類較低端,認為保留的面積可再縮減,用作現代物流業或其他產業用途,善用相關土地。
更多新聞,請瀏覽東方日報網頁:
http://orientaldaily.on.cc/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