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產業化 議員:非幫專上院校賺錢 促政策加惠民KPI
政府推動本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及打造留學品牌,有議員強調教育產業並非幫專上學院賺錢,而是要吸納更多年輕人,紓緩本港人口老化的壓力,同時為經營困難的零售餐飲業帶出一條財路,又認為任何經濟政策亦要加入惠及民生的意識而制訂績效指標(KPI)。
議員鄧飛今日(31日)在立會辯論拓展新經濟增長點的議員議案時指出,香港中小企經營困難,店舖倒閉和工商舖的空置率的報道無日無之,結論是一方面香港的金融包括加密資產、財富管理及創科及教育行業是非常興旺,但另一方面涉及民生的零售餐飲的店舖依然未能脫困,變成一頭旺、一頭冷, 這個現象並非香港獨有,而是全球的現象。
他指議案要改為能夠惠及民生的經濟新增長點,舉例教育產業化或打造留學經濟也有一定的爭議,但首先必須弄這兩項的政策目的到底是甚麼?教育產業化及打造留學經濟不是為了幫教育界賺錢,不是為幫教育界的院校和學校去賺錢,而是要為不影響本地學術水平的前提下,透過推廣招收更多非本地生來港,從而達到吸納年輕人口,紓緩人口老化的壓力及帶動本地的住房餐飲零售多一條財路。
他強調不要低估留學為本地經濟帶來的收益,但任何一個經濟政策能否惠及民生的意識必須存在,甚至在設計KPI時也要把這種意識擠入去,例如教育產業化不只是着眼到底吸收到多少非本地生,而是要有一個民生經濟的指標意識去打造這個政策的KPI。
另一名議員劉智鵬列舉數學題,指最新的數據顯示,專上教育學士學位以上再加副學士約有9萬名非本地生在港,當這些學生每人在港返學及住宿大概10個月,以大概每個旅客來港一程約3日多來計算,此一個留學生等如在港旅遊逾80次,未計入親朋來港深望,9萬人即接近800萬次的遊客在港消費。
他指學費有高有低大概150至200億港元之間,在衣食住行的消費方面,最近有朋友在大圍有家點心專門店,指一個周末做了15萬港元生意,主要的顧客來自附近巨型的民間大學宿舍。他指美國和英國留學生每年消費不少於50萬港元,香港亦差不多,即9萬人約有500億港元,「書中自有黃金屋, 是真的。」
不單止專上學院收非本地生,他認為應擴展至中小學,因為未成年學生來港讀書,家長會陪讀,這亦是濟收入;同時要堵塞本地學生流出,因不少學生赴外地留學,他認為是否可改學制或學科,包括DSE的中文科不要太辣,讓學生可留在就學及消費。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