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救野豬BB嘆無助 動保團體籲撤「殺豬令」
近年野豬在市區頻頻現身,與市民「狹路相逢」的情況屢見不鮮。《東呼即應》接獲動物義工申訴,指有熱心市民發現一隻野豬BB瑟縮於屋苑角落,因擔憂小野豬被人道毀滅,不敢上報漁護署,遂收留小野豬,偕義工上山尋覓野豬媽媽。惜小野豬虛弱喪命,市民慨嘆救助無門。據最新數字顯示,由2021年11月至今年8月12日即「殺豬令」生效起,已經「人道處理」逾1,800隻野豬。有關注動物權益的團體表示,捕殺野豬並非最佳解決方案,呼籲政府重新考慮以其他方式處理,建議以絕育和避孕代替「殺豬令」。
有動物義工申訴稱,日前颱風「韋帕」吹襲後,一隻約一個月大的野豬BB孤零零瑟縮於港島某屋苑花槽角落。發現牠的熱心市民憂慮小野豬一旦上報漁護署便會遭人道毀滅,不敢通知政府部門,遂自行將牠抱走,用毛巾抹乾及包裹保暖,並與香港野豬關注組代表Roni一同上山尋覓野豬媽媽。
Roni表示,當日(7月21日)風雨未歇,沿途路況惡劣,入夜仍未找到母豬蹤影,只好暫時收留小野豬。不料至晚上,小野豬精神轉差,至翌日(7月22日)清晨5時離世。Roni憶述當時市民無奈嘆道:「點解我吔救動物,要咁偷偷摸摸?」,此言令她百感交集,更感到無奈。她坦言曾嘗試為小野豬尋找獸醫協助,但擔心由於政府自2021年起全面推行「殺豬令」,相關部門或因政策及資源考慮而拒收,最終只能自行照料。
動物權益及福祉協會創辦人兼主席賴嘉敏律師指出,野豬雖非《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下的受保護動物,但漁護署可依該條例,在野豬構成滋擾或危險時捕捉,並於必要時「人道處理」。惟本港並無動物福利法,有關「人道處理」的標準亦欠公開透明,難免引發動保組織及市民不滿。
她認為,政府應重新考慮方案,例如恢復以往的「TNR」(捕捉—絕育—放回)政策,或將野豬圈養於特定保護區或動物園,以減少與市民直接衝突。她強調,政策必須在市民安全與動物權益之間取得平衡,當出現威脅市民安全的情況,或須採取包括撲殺在內的措施,但並非所有個案皆應「一刀切」人道處理,建議與市民公開討論,制訂多元化策略。
NPV非牟利獸醫服務協會公共關係及倡議經理吳蔚美則指出,長期依賴撲殺或致野豬數量急降,破壞生態平衡,並可能形成慣性思維,將同樣方式套用於其他野生動物,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她認為,單一的撲殺策略過於粗暴,易引發市民反彈,並削弱政府推行動物政策的公信力。吳建議,應加派人手巡查野生動物「熱點」,加強垃圾管理及禁止餵飼,從源頭減少人豬衝突。同時,不應全面取代絕育計劃,可在部分地區繼續試行絕育及避孕措施,觀察成效後再作擴展,並配合資源投入,制訂更人道、更可持續的動物管理政策。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