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醫事故|病人心臟驟停2分鐘 據悉醫護未重開呼吸機
屯門醫院發生醫療事故,一名48歲危殆男病人的呼吸機,一度未有正常運作,導致他血含氧量下降、心臟驟停,急救後恢復心跳。
調較及更換喉管後4分鐘 血含氧量下降至觸發警報
事主上周四因急性胰臟炎,併發急性腎損傷及呼吸衰竭入院,在深切治療部留醫,並需要洗腎,情況持續危殆。他在周日開始插喉用呼吸機。到昨日早上7時許,醫護人員調校和更換呼吸機喉管,4分鐘後,病人血含氧量下降,觸發監測系統發出警報。醫護人員隨即為病人檢查,期間他心臟驟停,急救約兩分鐘後恢復心跳。
院方表示,醫護急救期間,發現病人的呼吸機並非處於正常運行模式,修正後回復正常。
院方:事件對病人沒明顯影響
發言人指,涉事病人事後清醒,能正確回應醫護的指示,醫護團隊已詳細評估病人的臨床情況,及進行相關檢查,包括電腦掃描,病人的維生指數維持穩定,初步認為事件對他沒有明顯影響。院方表示,會繼續密切監察病人的臨床情況,提供適切治療。
院方指,已聯絡病人家屬解釋事件,會繼續與家屬保持密切溝通,提供一切可行協助。院方又指,會深入調查呼吸機未處於正常運行模式的原因,及提出改善建議,避免同類事件再發生。
對於事故涉及人為失誤抑或機器問題,醫療衞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表示,一般為病人更換呼吸機喉管時,醫護人員須把呼吸機調教至備用狀態,完成更換後再重開機器,據他了解,今次事故中的呼吸機本身並無問題,而是醫護為病人更換喉管後,未有重開呼吸機。
他又提到,呼吸機本身具有監測系統,若病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含量或血含氧量下降,機器會發出警報,而今次事故中,病人原本使用的喉管未能有效檢測二氧化碳含量,因此醫護需為病人更換喉管,變相呼吸機只能針對病人的血含氧量發出警報,導致發出警報的時間延遲。
林哲玄認為,醫護人員不能只依賴儀器來監察病人的情況,尤其對於深切治療部的病人,應同時用肉眼檢查病人有沒有呼吸,建議加強醫護的培訓。
翻查資料,瑪麗醫院上月底亦發生類似事故,當時醫護人員為病人抽痰後沒有重開呼吸機,導致病人一度心跳停頓。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認為,短時間內再次發生同類事故,與醫護人手及培訓不足有關,醫療界對事故的警覺性亦都不足。若調查顯示負責處理呼吸機的醫護人員涉及專業失德,醫管局應向護士管理局呈報事件,以作紀律調查。
林志釉又認為,醫管局今次公布事故的速度有改善,但不滿局方未有交代核心的事故原因,認為難免會引起市民的猜測,包括認為局方是為了保護員工而不交代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