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ports睇書:《把喜歡的東西變成錢》atmos 創辦人本明秀文的潮流之路
在 Kobo 上讀完《把喜歡的東西變成錢》,書中由 atmos 創辦人本明秀文親述,從年輕時「走水貨」開始到創立 atmos,最終以 400 億日圓賣給全球最大球鞋零售商 Foot Locker 的過程。
整本書以傳記形式鋪陳,敘述平實,當然不乏面對挫折後翻身的勵志例子。不過作為賣了廿年鞋的「行內人」,讀起來更多的是與書中所述實戰經驗的對照與思考。對不熟悉潮流產業的讀者來說,本書應該會更具啟發性甚至帶點八卦趣味。
以下是我特別有共鳴的幾個觀點:
「品牌賣的系列(如 Nike JP 和 Nike US)商品越來越統一,流通的價差越來越少,開始流行相同的東西,並以相似的價格販賣,地位的差距變小,整個世界逐漸變小。」
這正是全球化(globalisation)下品牌為了提升單一 SKU 的銷量與減低成本,而採取的 assortment 統一策略。以前我們會留意「日版」、「美版」的差異,現在這些界線越來越模糊,價格差距也隨之減少。
「商品結構呈現金字塔的形狀,頂端是限定版或數量稀少的商品,底層是產量多且廉價的,這兩種極端皆可以網上銷售,然而中間價格大的商品反而不好賣。如果只賣數量不多的限定版,說穿了根本無法貢獻業績。結果只能靠薄利多銷、大量販賣廉價產品,然後陷入削價競爭的泥焦,最後為了搶佔市場,不是要提高現金回憲率,就是得調低價格,陷入萬劫不復的地獄。」
這正是做 product planning 常見的結構,並會透過「shop tiering」方式去分配產品。但如今中價位產品成為市場「夾心層」,既無話題性,又不夠便宜,銷售困難。結果就是走向削價競爭的死胡同。
「看着 adidas 的銷售模式,不禁懷疑:「這麼熱潮是否只是一窩蜂、過了就消失?」 qdidas 一向看重暢銷款,在推出經典 Stan Smith,策略是在供過於求、價格崩盤之後,一股腦推出各種配色的 Stan Smith。 Nike 的做法不同,更重視操作「經典」的概念,即便某些款式大賣,他們也會在第二年喊卡,果斷停賣、推出其他款式。因為就算在顏色上有所變化,消費者永遠是敏銳又善變的,再美的東西看久了也會膩,市場永遠在追求不一樣的感覺。」
這段說得非常中肯。Nike 過往操作經典產品的方式,是以「限時、限量」保持新鮮感與稀缺性,這就是「飢餓行銷」的精髓。但這種策略的前提是要有源源不絕的新產品力撐,近年 Nike 本身亦面對創新閉塞問題,導致品牌聲勢下滑。
adidas 的問題則更根深蒂固,即使管理層更換,仍無法擺脫「爆款 → 大量鋪貨 → 市場崩盤」的惡性循環。
讓我最欣賞的,是他從一個無心向學的學生,毅然赴美留學。這份勇氣讓他擴展視野、人脈與語言能力,為日後的事業奠定基礎。
此外,他的用人觀亦值得借鏡:
「是否對工作產生熱情,最終還是取決於個人,只要懷有熱情,最終都能勝任工作。」
這句話,在當今世代換工頻繁的潮流文化圈,尤其重要。熱情與主動性,往往才是能否長久留任與發揮的關鍵。
🤝 成功關鍵:與 Nike 正式合作
本明秀文真正的轉捩點,是成為 Nike 的正式客戶。當時 Nike 正值全球擴張,順勢帶動了 atmos 的成長。這不禁讓人思考:如果他是在 Nike 業績下滑的這幾年才創立 atmos,又會採取什麼對策?
這也是零售業的現實殘酷之處:對品牌的依賴、對市場時機的掌握,有時比理念或創意更關鍵。
🏢 atmos 賣盤後的文化衝擊
2021 年 atmos 被 Foot Locker 收購後,本明仍擔任 CEO 和 Chief Creative Officer,最後卻選擇離開。這再次印證:大公司的數據導向與長期規劃邏輯,與潮流店的快速反應、直覺式操作,存在根本性差異。
📖 結語
整體來說,《把喜歡的東西變成錢》雖不是高潮迭起的故事書,但對想了解日本潮流零售興衰史、對品牌操作有興趣的讀者,是一本值得一讀的作品。尤其你曾經在潮流或運動品牌工作過,讀起來會格外有共鳴。
Please follow Insports Hub on Facebook & Instagram
https://insportslab.com/
FB
https://www.facebook.com/insportslab
IG
https://www.instagram.com/insports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