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眼科影像「無片化」 電子檢查報告系統覆蓋70%檢查
傳統的醫療報告往往是紙本、實體,不單儲存麻煩,亦令難於不同醫院、部門之間互通。醫院管理局於2022年推出「眼科影像無片化」項目,該局眼科統籌委員會主席袁國禮指,項目首階段已於去年首季完成,可支援5種主要的眼科影像服務,包括FP眼底攝影、OCT光學相平斷層掃描等,約覆蓋眼科70%檢查。而今年開始的第2階段則會將該系統擴至其他眼科影像,可覆蓋近99%檢查項目,目前13間醫院已有11間投入應用。
袁國禮指出,傳統公立醫院眼科診症依賴紙本的影像報告,惟眼科檢查項目繁多,令紙本病歷、報告極為厚重,儲存太久亦會變得朦糊。同時,紙本紀錄的內容只能透過傳真等方式與不同人員共享,且影像清𥇦度也大打折扣。因此,當局自2022年起分階段推出「眼科影像無片化」項目,計劃於3年間將眼科影像檢查紀錄,逐步轉為電子紀錄,並儲存於當局的內部系統,供不同部門及醫院的人員查閱。
袁解釋,雖然將紙本紀錄轉為電子系統看似簡單,不過對公院而言是極大工程。今次的項目就整合了逾250部眼科檢查儀器,每年處理200萬至300萬個影像傳輸,並為逾700多名前線人員及相關成員提供培訓等等。
統籌委員會成員陳正欣表示,透過新系統,病人於任何公立醫院的眼科專科門診接受檢查時,醫護人員可直接輸入電子紀錄,亦可以醫療影像(DICOM)格式存入檢查影像,資料會儲存到該院的內部系統,同時會傳至設於香港兒童醫院的中央系統,讓紀錄可跨部門、跨院查閱。至於安全方面,她就指,該系統屬內部系統,設於防火牆內,相信有一定保障。
陳又提到,未來委員會將繼續探討於醫療服務中引入科技,其中今年的目標是將病人眼科檢查的數據,透過藍芽技術,由檢查儀器直接傳至系統。另外,局方亦正考慮於眼科服務中應用人工智能,分析眼底影像,協助篩查眼疾,例如黃斑點病變等,以及利用AI整合眼科檢查報告,並針對病歷中需要留意的地方作出提醒。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